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8-0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合肥:城市大脑”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摘要:元一社区智慧社区服务站在合肥市数据资源局的“城市大脑”屏幕上,“数据汇聚与共享总量”“部门应用能力调用次数”等指标悉数展现,一个个跳动的数据,无不体现着合肥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聪明”。近年来,合肥市

  • “纳凉避暑点”契合民生需求体现城市温情

    摘要:日前,合肥市包河区薛河湾社区党委、妇联联合辖区爱心单位,统筹周边社会资源,在“口袋”公园、商业街为居民提供7处纳凉避暑点,挂牌“爱心驿站”,让户外劳动者、困难群体等在高温下有地方歇歇脚、喝点水、享受清

  • 工友们,走!去上马路夜校

    摘要:栾素英(身穿红色条纹)正在老师指导下给仿真娃娃穿纸尿裤。本报记者  余珊珊/摄这个学校和别的学校有些不太一样,这里的学员年纪偏大,最小的都有40来岁;学历低,大多数为小学、初高中毕业。白天,他们四散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友们,走!去上马路夜校

——合肥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临工技能再提升培训班见闻

   期次:第8133期   

栾素英(身穿红色条纹)正在老师指导下给仿真娃娃穿纸尿裤。本报记者    余珊珊/摄

这个学校和别的学校有些不太一样,这里的学员年纪偏大,最小的都有 40 来岁;学历低,大多数为小学、初高中毕业。白天,他们四散在城市各处干活。晚上,他们聚集在一起捧起书本纸笔。他们的双手布满了粗糙的劳作痕迹,但是,他们的眼睛里一样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希冀。

他们相信技能可以改变命运

雨水充沛的暮春五月,雨一直从白天下到夜晚,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灯火通明。工棚下,十几名工人正围着一堆砖头展开激烈的讨论:“你这量的不对。”“这块砖头不能放在这里。”今年 5 月中旬,由合肥市总工会主办,包河区总工会、合肥市职工大学、包河区人社局、常青街道办事处承办的 2023 年合肥市总工会产业工人“提素质、强技能”——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临工技能再提升培训班正式开班。第一期砌筑工培训就有34名临工报名参加。

每天凌晨三四点,天还没亮,朱永权就起床赶往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找活,“去迟了就没活了。”2014 年,朱永权从肥东县来到临工中心找活,承接泥瓦工工作。朱永权嗓门大、人也热心,培训班遇到啥问题,他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帮忙,他还是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成立以来发展的首位临工党员。46 岁的朱永权从17岁开始做泥瓦匠学徒,边学边干,一干就是30年。“我们那个时候都是跟着师傅学,师傅文化也浅。我们只知道门是门、梁是梁,一些专业语言都不知道。”朱永权清楚地意识到知识限制了他的发展,当他得知中心要办砌筑工培训班时,立马就报了名。“虽然干了 30 年砌筑工,但是我的理论知识还是很欠缺,特别是现在还有一些新材料、新工艺,不学就跟不上。”白天干活,晚上学习,朱永权没有觉得苦和累,“多学点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拼搏,值得!”

“我没有拜过师,所有技能都是自己一点点学会的。最初我是个小工,一有时间就看别人,偷偷学些技艺。但是到底为啥这样干,我也不是很明白。”程修飞在临工中心找活的时间要比朱永权早,“我们那个时候都在二环路边上站着,车一来大家都一拥而上。”2014 年,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成立,每天清晨站在马路边 伸 着 脖 子 等 活 的 临 工 终 于 有 了“家”。在这里,程修飞多次参加技能培训提升,也逐渐结束了“站马路”揽活的经历。因为能吃苦、技术硬、口碑好,程修飞很快就崭露头角。2019 年 9 月,他参加了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组织的“临工技能大赛”,最终获得了第一名。2020 年 4月,程修飞荣获了由合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的合肥市“金牌职工”荣誉称号,他也是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首批获得这个称号的 6 名工友之一。2021 年,程修飞荣获“安徽省优秀农民工”称号。技能不光给他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实在的收益。“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之后,我在和施工方沟通的时候显得很专业,对方很信任我,愿意把活交给我干。”

她们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傍晚,把孩子安顿好,石春红就急匆匆地离家赶往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她要赶着去上育婴师培训班。课堂上,石春红一边学着老师轻柔地给仿真娃娃穿衣服,一边不时地记着笔记。40 多岁的石春红 20 年前和丈夫从河南老家来到合肥,两口子一直以打零工为生,“肥漂”多年,石春红干过保洁、干过家政。“吃了没文化的亏。”石春红两口子特别看重 4 个孩子的学习,“我们也没什么文化,就想小孩多上学,靠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石春红说,想改变命运的不只是孩子,石春红内心也渴望能够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做临工只是临时的,年轻的时候可以吃这口饭,等到年龄大了怎么办?”于是,石春红报名参加了育婴师培训班。

晚上 9 时,课程已经结束,栾素英还在和几个学员“留堂”,反复操练着刚刚老师教的动作。53 岁的阜阳人栾素英不识几个字,却是课堂上最积极的一个学员,每当需要学员上台示范。栾素英总是高高地举起手。“我是专门为了上这个班跑来合肥的。”栾素英说。

栾素英一直在连云港的工地做小工,打扫建筑垃圾。只要一有风,满地的灰尘就在屋子里打转,呛得栾素英受不了。“这个活不能干了,倒不是怕吃苦,就是身体受不了,一咳嗽咳得都是灰。”4月初,栾素英从老乡口中得知合肥有这么一个免费的育婴师培训班,便和儿子、侄儿一起回到了安徽,路过合肥,栾素英就不走了,“我要在这里等着开班。”她找了一个在饭店打杂的工作,边干边等着育婴师开班。面对栾素英的执拗,老伴有些不支持:“你这么大年纪了,学了能找到工作吗?”“我想学就学了,我多学点机会就多点。”栾素英的话里颇有一种“我的人生我做主”的姿态。

他们愿做夜晚的一盏指路灯

参加培训的临工学历低,年龄偏大。根据这些特点,培训班老师对教学内容做了调整。“我们一开始采取 PPT 教学,后面发现学员学得慢,就调整了教学内容,以实操为主。”育婴师培训班教师、高级育婴师刘雪艳说。和基本都是 0 基础学员的育婴师班不同,砌筑班的学员大多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学员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老师“争论”起来,“他们过去的经验是很丰富,但是缺乏规范化、专业化。”砌筑班教师、合肥市建筑业专家库技能组专家卢金兵说。为了适合学员的情况,卢金兵在理论课程中增加了易学好懂的内容,在实操训练中对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老师教得好,我们以前只知道埋头干活,老板说咋干就咋干,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干。”朱永权说:“现在我不光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干,更知道了怎么干得更好。”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有些学员会因为文化程度低感到忐忑和不自信,“老师,我是不是有点笨,我怎么学不好?”刘雪艳鼓励她,“没关系,慢慢来,听不懂我就多讲几遍。”

翻开培训班的教师简介,记者发现教师队伍里面不光有高级工程师、专业技师、高级育婴师、公共营养师,还有劳模、省金牌职工和各种技能大赛的先进个人。“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特点,我们在遴选培训教师时,一是要有先进性,以劳模工匠弘扬正能量;二是要有行业权威性,在历届行业大赛中担任过评委裁判;三是要有群众性,能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传授技艺,让农民工兄弟听得懂,记得住,会操作。”合肥职工大学校长申广胜说。

下课之后,等学员们都走了,临工集散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收拾东西,凌晨和晚上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这里就是广大临工的家,我们通过党建引领以及各种活动,把临工们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主任吴国军说,“我们也是在服务临工的时候发现,临工不仅缺工作,也缺技能,为了帮助临工跨过技能这个门槛,我们就办起了夜校,没想到这么受大家欢迎,都有点供不应求了。”

走出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夜色已深,周边已经是一片漆黑,记者回头看去,灯光照亮了大门口“要幸福就要奋斗”几个大字,无比显眼。(本报记者 余珊珊)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