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连平老师是“最美奋斗者”,又被乡人誉为“乡村大先生”。
因为叶老师居住在和县卜陈村,离我所在的县城很近,所以时常去看望。
叶老师反对浮夸、虚构、添油加醋,他说:“如果说假话,默认虚假宣传,我将如何面对那些纯洁的孩子们。”
今年“七一”前夕,我随老党员们去聆听叶老师上党课时,首次知晓他的两句誓言:一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二是“鞠躬尽瘁,死而不已”。中气十足,铿锵有力。七月中旬,我陪初中同学志梅一家三代去看望他时,这两句誓言被贴在院内的墙上,蓝底红字,格外醒目。
第一句话我理解。叶老师今年95岁高龄,无儿无女,相濡以沫的老伴,今年初因病去世。平时,和老伴的吃穿用度极为简单、朴素。他一直在教书,教的是初中语文。20世纪80年代,我在乡下中学教书,他那时负责一个省级教研课题,还到我的学校,举办过语文教学专题讲座。1991年,63岁的他办理退休手续后,还给姥桥中学义务代课,一代就是三年,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几十里。后来他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义务给孩子们辅导英语。直到现在,他还是“退而未休”。
他常说:“我希望最后的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曾指着一起合影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对我说:“我要以杜富国为榜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第二句话中,前半句“鞠躬尽瘁”好懂。叶老师一直在践行自己的诺言。我曾陪同马鞍山市博物馆赵主任来看望他。赵主任看到院子里三辆生锈的旧自行车,还有吃饭用的旧小方桌、破椅子等老物件感慨万千,就想征集这些物品,以供展览、收藏。因为这些物品是叶老师生活的伴侣,工作的见证。后半句“死而不已”,有些费解。叶老师解释说:“这有两个原因。第一,12年前,设立‘叶连平奖学基金’,资助、奖励困难家庭的学生;以后我不在了,‘奖学基金’还会照常发放。第二,我是唯物主义者,愿意捐献遗体,供医学解剖之用。我愿把一切献给人民。”
这次,我陪志梅和她的女儿、孙女去看望叶老师时,同学的女儿是名校外语系毕业,她说叶老师英语发音很纯正。同学的孙女才五岁,看到叶老师喊老太(和县方言,曾祖父的意思),亲得很。当我们离开叶老师家时,来自清华大学七名研学的学生们,也来和叶老师话别。他们说,零距离聆听叶老师的教诲,深切感悟什么叫“不灭的烛光”。支教十余日,受益一辈子。
不灭的烛光!乡村大先生!这是一个极其崇高的评价,也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