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人的认知边界就是他思想的围墙。在自我认知的信息茧房里,回音壁的围墙一次次地弹回反射波,却从来没有在围墙上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痕迹,反而让围墙变得越来越难以翻越。于是,面对一次次的翻墙无果,自己就变成了囚徒,在思想的围墙里来回踱步。一束光,从围墙外照进来。于是,开始思考翻墙的工具与时机、破窗与梯子。
(二)
相对于知识博主的推介,还是偏爱自己眼睛与白纸黑字的深情交流。流量的病毒具有慢性腐蚀功能,会侵犯自己阅读的欲望。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知心爱人,必须要有表白的机会,不能让博主的说明词变成了爱的表白。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更何况还是已经被滤过一遍水的萝卜和青菜,已经失去的原汁原味,营养成分也被破坏了。
(三)
视频泛滥成灾的趋势依然没有漫过我的大脑,至今手机和电脑里还没有下载抖音一类的时髦产品,不想被流量和算法击中,还依然保持着纸面阅读的姿势。我固执地认为,最好的流量的源头是书本,而不是吸睛的哗众取宠。在源头里亲近水分子比在泡沫里洗澡要舒服的多,更何况有的泡沫里有太多的添加剂成分,不但让人皮肤过敏,甚至还会使思维奔逸。
(四)
在自己的舒适区阅读,靠大数据精准投喂的思想甜品,岂不知内含太多的化学合成添加剂,长期服用,甚至会形成精神依赖,让自己在阅读中迷失,失去了感知的能力,少了一个理性的自我,找不到通往书山的入口,也找不到通往书海的渡口,成为无根的浮萍。添加剂的副作用估计还远不如此。
(五)
常常被碎片化阅读的提法所困扰,真的是时间碎片化了?难道电子榨菜、知识快餐消费了的时间不是碎片化吗?古人车上、马上、厕上的阅读算不算是碎片化呢?不论是时间如何零碎,系统学习都不应该被称之为碎片化,否则,被碎片化的不是时间,而是消遣了碎片化的自己。
(六)
睡前,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与一个灵魂对话的可能。静静地阅读,案头山水、床头风光装饰着一床的梦,山与水的哲理填满岁月的沟壑,也熨平了心灵的皱纹,比任何先进的美容技术和美颜滤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