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这件水循环制冷空调背心的工作原理是用空调压缩机制冷,将冷却水注入背心内的毛细管道循环流动,将穿戴者背部、胸部的热量传导出来,实现降温效果。据介绍,空调背心能有效降温 7 摄氏度左右,降温时间可持续近 1小时。
临近中午,气温逐渐攀升。40 多分钟后,第一阶段不停电作业顺利完成,解卉生和同事走下绝缘斗臂车,汗水布满脸颊。“以前我们下来的时候,连裤子、手套里都会湿透,现在只是脸上和上衣有些汗,这个背心确实有效,现在居民用电安心,我们保电更舒心!”解卉生称赞道。
根据工作计划,第二阶段工作将避开午间高温时段,在当日下午开始作业,预计傍晚时分将完成线路改造,届时肥西县上派镇的供电可靠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日中午 12 时,正值一天中电力负荷最高时段,一架无人机自位于肥西县南方路的国网肥西县输电运检中心楼顶上的无人机巢内起飞,对临近2公里范围内的35千伏至 110 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进行巡视。同一时间,在国网肥西县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大屏幕上清晰地呈现出高空中线路的实景和红外图像,无人机飞行高度、现场环境温湿度等实时数据也一目了然。
“我们可以提前制定巡视路线和时间,无人机就能自动完成周边线路的巡视,全过程无需人员操作。”国网肥西县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责汪徐说。
据汪徐介绍,该无人机机场于今年5月完成部署,这在安徽县域电网尚属首例。这种定制的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可以自动识别高压线路的隐患缺陷和温度超标等问题,自动分析判断并“思考”,并及时发送告警信息。
“过去需要半天以上的精细化巡视,现在用无人机仅需3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让我们在高温情况下‘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巡视。”汪徐介绍,在试点成功基础上,未来他们计划进一步加大无人机巢布点密度。有了科技赋能,未来合肥市境内的重点线路都将实现无人机全自动巡视,进一步提升城市供电可靠性。
(本报记者 何雪菲 通讯员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