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记者了解到,郜台乡现已发展柳编企业34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人均年纯收入仅柳编一项就超过3000元。柳编产业已成为全乡的龙头产业、经济增长的亮点、创汇的龙头,形成了“出口代理商-公司-编织户”一体化的“产、供、销”体系。
芡实果变致富“金豆豆”
王家坝镇的李郢村有一片面积达 530 亩的低洼地,由于地形呈锅底状,当地人称它为马湖地。水来它就淹,水走它就旱。这片低洼地前些年被当地人任超承包了下来,栽培芡实。如今正是开镰收割的第一茬,只见水塘内接天连地的一片碧绿,身着水裤的工人忙着收割芡实……丰收的喜悦在动人的绿色间氤氲。
芡实有“水中人参”之称,这种生长在南方水乡的水生果实不仅美味,还具有药用价值,受到市场青睐。基地负责人任超介绍,2018 年在镇政府的帮扶下,投资 200 余万元种植水生芡实。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带动贫困户土地入股 124 户,户均年增收 1200 元。目前带动务工 50 多人,人均年收入 1.5 万元。
“去年秋天,芡实收获后,基地又种上了小麦,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近 1000 斤。”任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由于鲜芡实果籽价钱是成熟果籽的四倍以上,任超去年专门建起两座小型冷库,购置了真空密封机,让小包装芡实进入超市和商场。
通过芡实、小麦轮作,既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消除了焚烧秸秆隐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尊重自然,让道于水;给水出路,人有生路;兼顾发展,人水和谐。”沿淮百姓如今都懂这个道理。如今,阜南县因地制宜,充分依托水田、洼地等优质水资源,以水兴业、积极探索多种产业模式,形成了庄台美、产业旺、村民富的美丽画卷,也让乡村振兴之路行稳致远,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本报见习记者 胡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