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前的下午,手机突然响了,南京的工程师张帆来电话,说将组织红军后代到金寨熊家河参观,问我去不去?“当然去!”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对鄂豫皖革命历史了解不多的人,或许并不确知“熊家河”这三个字的分量,那可是当年鄂豫皖苏区坚持最久、光芒耀眼的红色区域之一——中共皖西北道委所在地;鄂豫皖省委、赤城县委的临时驻地;红 218 团的根据地。无疑,熊家河是鄂豫皖苏区的核心所在,其周边更是红军驰骋战斗的重要区域。熊家河这片红色土地,为中国革命曾作出彪炳史册的贡献。
今天,我们分道而行,相约到金寨县城会合。在玉博园,高凤英、方正平、黄宁江、罗助邻、柯金林、彭军、彭兵等都来了,张帆也乘高铁辗转赶到。
高凤英是原鄂豫皖省委委员、皖西北道委书记、红28军政委高敬亭的女儿,今年已经84岁,但身体硬朗,倒是丈夫方正平病后虚弱,所以带着轮椅外出。张帆的姥爷是著名英烈胡继亭,当年是高敬亭秘书,曾任鄂东北道委书记、鄂豫皖军政委员会委员。罗助邻,是罗映臣的儿子。罗映臣 13 岁就参加革命,曾任红28 军通讯排长。同来的彭军、彭兵的前辈彭立昌,汪沪敏的前辈汪少堂等,也都是老红军,当年都曾在熊家河一带工作战斗过。
接待方是金寨县全军乡人大主席敖其兴和红 28 军纪念园的承建者张功国。熊家河在全军乡境内。
到了熊家河,远远就看到位于河道北侧山坡上的红28军纪念园。据熊家河村蔡书记介绍,熊家河村以溪流得名,由于群山如屏、植被茂密、位置偏僻,很适合打游击,加之熊家河群众基础较好,所以成为革命根据地;皖西北道委会、赤城县苏维埃政府等许多党政机关均驻于此地,红军部队也经常在这一带战斗、休整。
高凤英老大姐望着巍巍群山,触景生情,激动地向同行人员介绍父亲在熊家河的战斗情形。1934 年底,是当地红军面临生死考验的危难之际,高敬亭将红82师在长山冲遭受重创的残余部队在熊家河整编为红218团,继续坚持斗争,顽强抗击敌人。这支经历烽火淬炼的英雄部队,后来成为第三次组建的红28军的基干力量。
连接纪念园大门和红 28 军纪念馆的是 218 级台阶,寓意红 218 团在这里诞生。蔡书记指着纪念馆侧后的山岗说,当年这里不仅有红军主力部队,还有红军医院、被服厂、造枪局及后方机关。
罗助邻的父亲罗映臣少年参军,在熊家河时当团部通信员。正是在红军部队,罗映臣结识了彭玉兰。彭玉兰是一位农家女,残酷的斗争环境造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1935 年初,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彭玉兰随商南县委撤退到海拔近千米的金刚台。16岁就当女医护的她,曾挽救了无数红军将士的生命,在金刚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被誉为“金刚台英雄八姐妹”。抗战全面爆发后,红28军和游击队下山改编为新四军,彭玉兰和罗映臣结为军中伉俪,成就了一段佳话。
“山那边就是孤山,红军医院在那里,当年林月琴曾在医院里养伤好几个月。”陪同的全军乡人大敖主席介绍说,红四方面军时期,十七八岁的林月琴因伤病住在红军山林医院,经过五六个月疗养终于康复。20世纪 80 年代初,已是元帅夫人的林月琴,曾来到熊家河故地重访,还看望了当年照料自己的一位老姐妹。
说到孤山红军医院,我想起五年前结识的林媛大姐的父亲林之翰,当年正是在这所医院担任院长。据他回忆说,1935年春,因叛徒引路,敌人突然包围了孤山红军医院,女政委熊德安被杀害,数十名医护、伤病员牺牲,十多名医护人员被俘。那是一段极为惨痛的历史印迹。
岁月峥嵘,鉴证初心;山河无声,使命担当。沐浴熊家河的风雨,品尝熊家河的溪水,此刻,我们的心房与先烈先辈贴得最近、感受最深。在熊家河,在大别山,先辈们以赤诚的信仰、澎湃的激情、无畏的气概,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从茫茫荒野中开辟出通向辉煌胜利的道路坦途。
群山无言峰为碑,英烈牺牲功千秋。作为红军后代,我们亲临大别山,寻根熊家河,追寻先辈足迹,感受壮阔情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号角已经吹响,新征程道路就在脚下,我们将以先烈精神激励自己,奋战在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