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柜里,有一本泛黄的剪贴本,里面贴满我在报刊上发表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故事。无论工作怎么变化,这本浸透着心血和汗水的剪贴本一直珍藏在身边。时常翻起,我就不由地心里一热,勾起对“兵记者”岁月的回忆。
那些年,我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当兵。平时爱好读书,又经常写写身边发生的事情,不时发表“豆腐块”样的文章。新兵下连第七天,中队指导员叫我收拾东西,到总队新闻宣传报道组报到。我当时激动地差点跳起来。从一名最基层的新兵跃升到总队机关新闻报道员,这种身份的转变引来众多战友羡慕的眼光,我深知,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刚到报道组的那天,接待我的是组长,个子瘦高,戴个眼镜,说话和蔼可亲。他慢条斯理地对我说:“来报道组要好好干,基层的官兵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我们机关官兵在办公室就要挑灯夜战!要努力工作,干出成绩。”
我在总队报道组的那些年,就是坚持不懈地读书写作。为了打牢基本功,我从新闻基础理论学起。导语写不好,我就反复模仿摘抄;消息写不出来,我就反复背诵优秀作品,不断积累词汇和写作技巧;通讯写不生动,就深入实地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当战友们都进入梦乡时,我经常熬到凌晨,甚至通宵达旦,一直在“爬格子”写稿子。
为了学到真本领,我虚心向新闻干事请教,坚持每天大量读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随身携带一个采访本,每遇到“名记”们写的好文章,书籍中的好语句、报纸杂志上的好标题、观点等,都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剪辑成册,时间一长,就有了一个独属于我的新闻资料库。
天道酬勤。在不断学习积累中,我的文字之花渐次绽放。从“豆腐块”到通讯特写,每一次挑战都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的本质和力量,我也快速成为新闻战线的“兵记者”。
为写出来的稿子更接地气、更有兵味,我平时深入一线采访,无论是大比武现场、精彩的阅兵瞬间,还是抢险救灾、现场救人,用自己的笔触把这些精彩故事铭刻在新闻纸上。记得有一年情人节当天,在南昌市郊发生一场大火,官兵们积极请缨。因山地起伏,火线呈锯齿状弯曲蔓延,一眼望不到头,战士们顶着前胸热浪侵袭后背寒风刺骨,有的双手蹭破皮、脚踝渗出血,仍咬牙连续作战三个多小时,得以将火势控制,此时他们全身湿透……当我把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事情构建起来时,采写的稿件发表出来后的喜悦,除了对自己感到欣慰,更是为官兵们感人至深的事迹骄傲。
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从一名新兵到“兵记者”,一摞摞红彤彤的荣誉证书、一枚枚沉甸甸的表彰奖牌见证了我的过往;大山里的哨所印证着我的坚守与奉献,剪贴本里的一篇篇报道记录着我的成长足迹。我用镜头记录着警营里的五色斑斓,用文字讲述着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
时光带不走迷彩的记忆,回想起那些年藏在心底的喜欢,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豪迈。一日为兵,终身姓军。如果有机会,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按下回车键,“兵记者”是一生不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