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大比武”在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西城社区举行。这也是珠海市第十九届“启智润心、悦享社科”社会科学普及月之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主题活动的内容之一。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除了常规的知识宣讲,还设有知识竞赛、趣味游戏等多个环节。不少居民表示,通过比赛的方式,更容易记住垃圾分类知识、增强自身环保理念。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利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进一步看,垃圾分类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过去,垃圾处理可以采用填埋、焚烧等方式,但是毫无分类地直接填埋、焚烧,会对土壤、水源、空气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并浪费大量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试想,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那造成的污染最终会通过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 、呼吸的空气影响人类自身。比如废弃的电池,里面含有金属汞等有害物质,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会产生较大的危害。
所以,垃圾分类表面上是物理分拣,实质上却是生活理念的改变,同样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因此,推行垃圾分类,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倡导按照系统推进、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为举措,推动全社会绿色消费,加强宣传引导和社会监督,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文明风尚。
令人欣慰的是,为深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行稳致远,各地十分重视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市民环保热情,值得肯定。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实践证明,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让垃圾分类“习惯成自然”。需在分类知识普及和文明培育等方面下功夫。鉴于目前尚有少数民众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有必要对垃圾分类进行广泛宣传。社区、学校、机关单位、环保组织等,要长期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市民
正确认识垃圾分类这件事,从环境、资源的角度重新看待我们每天丢弃的垃圾,所以,民众要步调一致,自觉加入到垃圾全过程分类、减量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