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坝闸始建于 1953 年,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是淮河防汛的“晴雨表”,也是淮河灾情的“风向标”。
今年夏天,我来到蒙洼蓄洪区。与我想象中的蓄洪区不一样,过去要蓄洪,一般都是把人安全转移到大堤上。蒙洼蓄洪区刚开始建设时,除了修筑堤防,还修建了庄台和保庄圩,供老百姓搬迁居住。这是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独特的村落形态。当地人有个形象的描述:“庄台像是在蓄洪区内倒扣一个盆,人住在盆底上,蓄洪的时候又像个湖中岛;保庄圩则像是把盆反过来,正着放,盆四周由大堤围着,蓄洪的时候,盆外面是水,盆里面住着人。”我在庄台和蓄洪区拍了很多照片,沉浸于这温馨祥和的氛围,心中不禁感叹:不开闸真好!那以后都不开了,行吗?恐怕不行,在现有条件下,只要淮河不改道,洪水还会再来,蓄洪还会发生。人无法选择出生地,也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但可以选择适应和利用。
开车通过蒙洼防汛交通大桥,来到王家坝闸。王家坝闸位于豫皖两省交界、淮河上游和中游分界处,横亘在淮河左岸蒙洼蓄洪区进水河道上。闸长 118米,有 13 孔闸门,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王家坝闸”四个红色大字,竖直排列在闸楼上,分外醒目。站在王家坝闸上向前眺望,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白云的下面淮河、洪河、白鹭河迤逦而来,交汇在一起,河水平缓地流着,河面上有船突突地驶过,河岸边有白鹭展翅起落。转过身来回望,闸后卧着绿波,河道两岸杨柳依依,树下有几只鸭子,有的在戏水,有的在觅食,还不时悠然而呱呱地叫着。抬眼望,远处是参差起伏一望无际的绿野,没有丝毫洪水损毁的痕迹。
走过闸,就是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建成于 2021 年 6 月,用 2000 多件实物、雕塑、照片、文献资料、影像等,展示了王家坝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与洪水作斗争的艰辛与辉煌。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一座丰碑,是对王家坝人大局意识、牺牲精神的充分肯定。
淮河的确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历史上,黄河泛滥,多次夺走淮河的入海通道,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天然水系,沿淮人民与水旱灾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为淮河的真实写照。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开启了治水的历史。1951 年 5 月,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拉开新中国大规模治水的序幕,淮河成为第一条被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3 年建成的王家坝闸,全称淮河蒙洼蓄洪区王家坝进水闸。王家坝闸自建成始,就担当着容纳上游洪水、削减向下洪峰的重任,上可保河南沿淮平原地区,下可守两淮能源基地、京九京沪交通大动脉。人和水都有了出路,不再争夺发展空间,自然就能和谐相处了。
王家坝是传统美德之网上的一个结,连接着责任与担当、仁爱与慈善、亲情与乡情。王家坝人祖祖辈辈与洪水打交道,既有坚韧的心理适应又有丰富的治水经验,盼它不来,来了也不怕。王家坝人会算大账,一次蓄洪损失五六个亿,保护的是五六十个亿,也许还会更多。
经历一次次洪水侵袭、家园损毁的王家坝人民,没有向老天低头,没有向命运抱怨,而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勇气概,发扬伟大的“王家坝精神”,坚韧不屈,“浴水重生”,不仅默默地扛下了所有,而且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