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安徽的工运史,不能不提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安庆互济总会。该会是在安庆济难会(1928 年 10 月由中共怀宁县委成立)基础上,于1930年2月设立的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由中共安庆中心县委领导,下设筑路工人、车夫、警察、监狱和看守所等 5 个分会,由汪有晋(又名汪崇西、汪仲熙)负责全面工作。
设立安庆互济总会的历史背景,自然离不开中华苏区革命互济会。中华苏区革命互济会是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的公益慈善救济性群众团体,其前身是中国济难会,后改名中国互济会,于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戴晓云、黄励、刘明远、邓中夏先后为总会负责人。当时,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广大军民在苏区各县及乡组建成立互济会,为慈善救济事业扎根广大乡村创造了政治条件。
安庆互济总会的任务与中华苏区革命互济会的任务一脉相承,主要是反对白色恐怖;救济被压迫群众、革命战士;组织贫民救济运动;反对欺骗的慈善事业及伪人道宣传;救济饥荒、失业、伤病、残疾;援助红军,反对国民党进攻苏区等。此外,安庆互济总会还积极配合开展罢工、请愿等活动,确定各业工人的斗争纲领,即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争取集会、结社、罢工自由;反对抓夫拉差,向老板要饭吃。
安庆互济总会的救济方法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鼓励难民能耕种的去找田耕种,能做工的去找工做,互济会在可能的范围以内给予极力的帮助;二是尽力向社会募捐,对各避难的家庭给以物质的救济;三是鼓励革命群众互相救济,救济帮扶对象包括各类伤残病残人员。
1930年,在中共安庆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安庆互济总会发动厨业、旅馆业、屠宰业、人力车业、建筑业等职工,相继开展抗捐抗税、要求增加工资、要求撤销“黄色工会”(指在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被资产阶级或其政府收买的工会)、反对无理辞退工人等罢工和请愿活动,发生了万名工人、贫民抢米风潮。
抢米风潮的导火索,是 1930 年春荒严重,国民党“安庆民食维持会”不向车夫供应大米,激起工人和贫民的公愤。4月24日,工人先是捣毁市政处和处长公馆,接着一些饥民开始抢米。25 日,有 1000 多名建筑工人和 500 多名厨业工人举行罢工;接着又是车夫罢工,反对征收牌照捐、要求减少车租;还有100多名筑路工人向老板要饭吃、要工资。4月25日,各校学生在工人罢工的强大声势下,也起来反对增加膳食费,并取得胜利。
4月29日,在怀宁县从事农运工作的中共党员操球(原名操建球,怀宁县万福桥人),积极响应安庆互济总会的号召,率领1700多名农民群众在高河埠举行起义,封锁交通要道、切断电话通讯、监视安庆国民党军的活动,并带领群众高呼“反对军阀战争”“打倒制造米荒的国民党”“要饭吃,要土地,要工作”等口号,遂即占领张光中米行上街、中街等米店,破仓分粮四五百担。
国民党十分仇视工人运动,以特务手段,秘密搜捕工人领袖,血腥镇压工人运动。1931 年2月杀害操球之后,又于5月杀害了安徽首任省委书记王步文(1898~1931,字伟模,安徽岳西人),中共领导的安庆工人运动被迫停止,安庆互济总会也随之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尽管存世的时间很短,但是在中共安庆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安庆互济总会服务中心,融入大局,积极组织参与开展了创办互助合作社、助推经济建设,动员群众支前参战、保卫红色政权,营救被捕同志、保存革命火种,慰劳红军红属、消除参军参战人员后顾之忧,消除封建迷信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扶残济困、突显党性宗旨等各项互助救济工作,为红色政权和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它播撒下的红色慈善的“种子”,不仅在后来落了地生了根,而且开了花结了果,呈现出葱茏葳蕤之势。
(钱续坤 何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