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世界科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2023雨果奖”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中国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是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在得知作品入围时,我就一直在畅想着获奖这一刻,没想到梦想成真了,很激动,也非常荣幸!”2015 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公布获奖名单并为海漄颁奖,这位“90后”科幻作家在致辞时难掩心中的激动。
在颁奖典礼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海漄说,现在是科幻迷“最好的时代”,“我认为目前科幻产业爆发要素已经具备了,可能的差距就是临门一脚的契机。”这番话真得会让每一个读者怦然心动。
出生于湖南,目前在深圳从事金融行业的海漄,是个业余作家,但是在忙碌的工作中没有停下阅读和创作的步伐,“我经常要加班,有时工作到很晚,但我尽量用刷手机和看短视频的时间去写作。”于是,有了历史性科幻作品《血灾》《龙骸》《走蛟》《江之怒》等。《时空画师》则采用推理小说的写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推理与科幻结合,演绎出虚构的名画创作和“当时”故事。
海漄创作成功的诀窍说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恰恰是科幻创作取之不尽的富贵财富。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众多传说,既为后人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视角,也为后人科幻创作呈现了典范文本。
对天地万物的探索和想象的能力,一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海漄说,科学是全球通行的,但科幻中的想象力却是每个民族独特的财富。将这种想象力传承与发扬光大,同样也是每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不竭的原动力。
科幻既不属于科普,也不属于科学,科普和科学是科幻的基础。只有将深奥的科学原理传播给大众,努力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才能扩大科幻小说的读者受众。
科幻作品最精髓的并非故事或科学原理,而是对科学的崇拜和向往。在当代中国科幻创作的浪潮中,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故事的做法,越来越受到创作者和读者的青睐。科幻作品的影响力和浸润力,将有利于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对科学的崇拜弘扬下去。
海漄与科幻的结缘始于孩童时代,“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故乡的书店就在我脑海中搭建了一个只属于我个人的曲径通幽的私人花园,这个花园里,科幻是最美的风景。”
现在,对科幻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让海漄的理想“照亮”了现实,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幻创作,不仅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能让中国的科幻作品走向世界。
(刘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