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10-3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六安:做好产改“大文章”凝聚发展“工力量”

    摘要:组织市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训班,每年培训产业工人5000人次;推进高职院校扩容提质,每年输送产业工人近7万人;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在9个重点项目中开展重点试点工作……近年来,六安

  • 摘要:池州市日前,池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厂务公开工作推进会在市委党校召开。会议通报了去年以来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并部署下一步工作。市人社局、青阳县、国能神皖池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华

  • 我省印发实施方案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本报讯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全省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安:做好产改“大文章”凝聚发展“工力量”

   期次:第8194期   

组织市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训班,每年培训产业工人5000人次;推进高职院校扩容提质,每年输送产业工人近7万人;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在9个重点项目中开展重点试点工作……近年来,六安市持续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出一系列破难题、开新局的亮点举措,凝聚起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磅礴力量。

抓思想 树典型

“向劳模学习,向劳模致敬!”“劳模光荣,劳动伟大!”……今年6月20日,由省总工会指导,六安市总工会主办,霍邱县总工会、六安钢铁控股集团工会承办的六安市劳模工匠(工会干部)宣讲团进企业活动走进六安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让产业工人切实体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持续深化“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主题活动,成立市劳模宣讲团,组织劳模工匠宣讲进企业;举办“网聚职工正能量 咱们E心跟党走”系列作品征集活动,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全市职工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创新推出“职工周末课堂”品牌服务,不断丰富产业工人的业余文体生活……自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六安市把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坚持把团结引领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仅要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还要健全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制度,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各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相关荣誉的推荐评选中,我们注重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培养一线产业工人先进典型人物。”记者从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在2021 年市劳动模范评选和 2022 年省劳动模范评选中,产业工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5%和72%;在2022年省五一劳动奖章和 2023 年市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中,产业工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0%和65%。

此外,六安市坚持党建带工建,全面开展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规范化创建行动,着力把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会建成“组织健全、服务有力、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和“六有”规范化服务阵地。“全市在2021 年命名 60 家规范化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会的基础上,2022 年命名 120 家、今年再命名 120 家,确保实现‘3 年创建 300 家规范化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会’的目标任务。”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总工会还对达标单位授牌命名,授予示范单位的工会主席为“优秀非公企业工会主席”,享受履职补贴3600 元。

强教育 育人才

对产业工人而言,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要想在本职岗位上展现能力才华、实现个人价值,必须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基础。

“我市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扶持急需紧缺人才专业建设,提高人才供给,缓解企业缺技术工人的难题。”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霍山县的安徽应流集团是坚持产教融合、助力科技创新的生动写照。

“早在2002年,我们就成立了应流职工大学。”安徽应流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集团坚持“本土化招生、在霍山办学”的方针,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积极培养留得住、实用化的乡土人才。

“目前,我们50%以上的二级行政管理人员和90%以上的技术骨干都来自于应流职工大学,本土化人才已经成为集团发展的顶梁柱。”安徽应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总工会联合市人社局等部门筹建“六安工匠学院”,依托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及重点企业等,着力打造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技术创新基地和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展示、交流转化平台,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我们还成立了市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专班,设立300万元技工强市建设专项资金,同时在六安开放大学开设劳模工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工人学历提升班,加快培养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

此外,六安技师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与上百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开展订单合作、工学交替、教学见习、顶岗实习和技师研修等教学活动;金寨技师学院采取引企入校模式、霍山技工学校采取代加工模式,培养效果明显……“我市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依托高职院校输送产业工人外,产业工人的线上再学习、再教育也成为了六安市的关注焦点,利用线上平台学知识、赛技能的产业工人越来越多。

“建设职工网上学习平台,是把工会传统优势项目与互联网相融合,使工会工作体现时代性、富有创新性,实现产业工人随时随地、想学就学。”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市探索打造“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平台,智慧工会二期项目被列为今年全市电子政务项目,纳入全市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现已采集1183家工会组织、会员信息 8.8 万条。同时,该市大力打造网络学习平台,运用“五一学堂”开展技能培训活动,鼓励企业建设线上学习平台,激励产业工人在线学习,增强其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学习平台的不断完善,如今,在六安,很多企业的新录用人员培训、通用职业素质、疫病防治与卫生健康等综合性内容及仿真模拟、技能视频演示等都以线上培训为主。“产业工人可在推荐的54家线上平台和其它合法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及数字资源网上学习,课程占比超40%。”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促成长 共提升

王明明是六安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由于面容白净、长相斯文,外人很难把他同车间工人联系到一起,然而年仅38岁的他已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安徽省劳动模范”“皖西杰出工匠”“六安市技术能手”等称号,不仅是公司数一数二的数控车工好手,还是专啃技术的“硬骨头”。

“技术要进步,企业要发展,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大家一同发光发热。我希望在自己进步的同时,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大家一同前进。”王明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他当好先锋、做好表率,为公司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2018 年底,王明明被市人社局评选为“名师带高徒”名师。周晨阳和刘绪成两名青年职工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徒弟。面对两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徒弟,王明明尽心尽力,不仅着重培养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还带领他们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每当周晨阳和刘绪成在生产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难点、疑点,王明明总会亲自示范加工过程,同时讲解编程难点,分析问题原因,还自掏腰包购买专业书籍让他们自学。“王师傅只比我大了5岁,他既是我的师傅,也是我的大哥。遇到问题时,他从不藏私,总是倾其所有,把技术和经验分享给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说起王明明,周晨阳的语气中既有尊重,也有感激。

事实上,在六安市,这样的“老带新”“传帮带”不仅仅发生在六安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正在整片皖西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每两年,我们不仅组织开展‘六安市首席技师’评选表彰活动,对首席技师在聘任期内给予每人每月 600 元奖励,还组织认定‘皖西杰出工匠’,给予一次性1万元奖励;每年,我们认定不超过5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一次性8万元奖励,对入选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再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在紧张的生产工作之余得到放松,也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今年6月,金寨县总工会联合安徽雅迪机车有限公司开展的“安全宣传咨询日”暨“安康杯”安徽雅迪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受到了该公司产业工人的一致好评。活动当天,400余名产业工人参与其中,安全知识答题正确率超90%,产业工人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提高职工素质、推动企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围绕产业、民生等重点领域,在无人机智能巡检、工业机器人、应急通信网络等26个项目中深入开展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近年来,市总工会以深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抓手,以示范带动、打造样板,积极推进市级层面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开展“揭榜挂帅”专项行动,市总工会采用全面试点和项目试点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在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创新工作,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深化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本报记者 夏梦)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