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11-0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新耕的暖秋

    摘要:秋高气爽,我和几位友人到城郊的新耕村欣赏秋色。“新耕”是一个属于春天的地名。辛弃疾有“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的句子。当然也有写秋天的“新耕”,黄庭坚的“颍上相逢杏始青,尔来瓜垄有新耕”,杏树

  • 金秋时节

    摘要:

  • 旧船票的记忆

    摘要:收拾柜里旧物时,发现一张旧船票,这是我从插队的村子返城时搭乘长江客运轮船的船票,承载着我的青春记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长江岸边的一个村子插队,那时沿江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就是搭乘轮船,从县城前往枞阳

  • 得与失

    摘要:偶然是很多必然在某个节点的集中体现。美丽的风景就在去看风景的路上。风景是不是美丽,在于看风景的人的心情。能否看到最美的风景,就看你能否朝着既定的目标一路前行。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处在得与失的反复交错中。

  • 秋自山中来

    摘要:金秋时节仍有白花花的烈日,只是风开始把云吹向高远,天空的蓝变得深邃。人在这天地间行走,一切都舒朗自在,微凉萦绕。秋日的空气轻盈,收获的甜蜜气息渐渐从大地浮起,大地褪去炙烤和暑热,生活的诗意一点点浓烈、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自山中来

   期次:第8196期   作者:□张成伟

金秋时节仍有白花花的烈日,只是风开始把云吹向高远,天空的蓝变得深邃。人在这天地间行走,一切都舒朗自在,微凉萦绕。秋日的空气轻盈,收获的甜蜜气息渐渐从大地浮起,大地褪去炙烤和暑热,生活的诗意一点点浓烈、厚重、丰硕起来。这时节,山里的秋色、秋味也随着阵阵秋风向城镇、向人群蔓延。

漫山的板栗树挂满了毛刺球,阳光、雨水,陪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成熟。一年里山中的清风明月、雪片雨滴,都给了这一团团青绿的小球,紧紧地包裹着板栗果实,这是山野写给板栗的情诗。岁月经年,板栗树能读懂大山的深情,果实累累,褪去毛刺,褪去褐色的硬壳,褪去微微绒毛的薄皮,金黄的板栗仁饱含着这山野四季的深情甜蜜。想那春日时节,大别山的山茶,与板栗树、兰草花相伴相生。板栗花开,芝兰芬芳,茶人采茶也顺带采摘了芬芳。

炒茶时生的火多是板栗树枝做的木炭,泡一杯新茶,栗香清晰可闻。如今秋意渐浓,正是板栗最好吃的时节,生吃十分脆甜,或蒸,或煮,或炒,或是做红烧肉、红烧鸡的时候抓上一把同焖,怎么都吃不厌,粉粉糯糯的质地、清香而绵蜜的口感,是朴素天然的美味。

秋日,傍晚的夕阳更斜了,街巷间铺上了暖黄的色调,一切变得柔和,不止是山里的秋味来了,山里的人也来了。

巷口弹棉花的店,店主是山里人,炎热的夏天紧锁了铺面,歇业两个多月,漫长的暑假回山中的老宅忙自家地里的农活,店门口的树荫尽显寂寥。一入秋,秋风和老客户催促着店主返岗,穿过树梢的阳光倾斜明亮,落在棉花床上,落在弹棉花人的身上,细细碎碎,如同撒下了无数金粉,棉絮在一束束阳光中翻飞,“嘣嘣”的声音从早响到晚。店主的妻子把弹好的棉被蒙上颜色鲜艳、图案可爱的棉布罩,一摞摞放在墙角,阳光轻拂着,显得蓬松又温暖,让人期待天气转冷的秋夜,裹上新弹的棉花被,听雨声,听秋虫声……

有人挑着一担手工竹器走街串巷,乡音浓重,一开口便知道打那遍野竹篁的深山里来。他穿着朴素却干净的衣裳,头发稍微有些蓬松,面对城里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这一人一担总是稍显笨拙地躲让。担子上的竹器都是今秋新劈的竹子制作而成,大小不一的竹匾、竹篮,很是精致。竹器泛着新鲜的绿色与浅黄,还没有岁月的包浆,竹篾的毛刺还有待在烟火人间中消磨。

县城里的阿姨、大姐们虽然穿着时髦,却坚定地认可来自山里的手工竹器,一如坚定认可本地板栗的口味。超市卖场里花样繁多的塑料、不锈钢盆盆罐罐,都不如这竹乡来的竹器好用,谁家秋天不得晒上一匾子一匾子的辣椒、葫芦干等干菜呢?往往不等夜色降临,这一担竹器就进入了县城百姓家。

山中秋意渐寒。即便城中四季的交替变得模糊,可阵阵秋风吹过,楼宇间,街巷口,夕阳笼罩处,秋的滋味一点点弥漫,是新鲜美味的糖炒栗子,是翻新蓬松的棉絮,也是长途跋涉,自山中而来的每一件器物,每一声问候。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