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洞又称罗汉洞,旧名沈家洞,位于安徽池州市石台县城东 9 公里贡溪乡杜村的杉山下,此处为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的故乡。
洞外山清水秀,洞内景观奇特,内外景致交融,令人流连陶醉。有“黄山归来不看岳,蓬莱归来不看洞”之说。
“天开玉洞欲为题,此地桃园路不迷。千叠岚光浮碧落,百盘石凳接丹梯。晓看真气双龙合,晚眺仙台万象低。他日山灵终不负,吾将从尔结幽栖。”这是明代名人沈懋学写下的一首《蓬莱洞》。
在明万历三十二年的《石埭县志》上,蓬莱仙洞被称为“蓬莱第一洞”,志中记述:“入其中,宽广可容数百人。中有‘积翠台’‘莲花柱’‘华盖岩’‘夕照光明’,五彩烂然,苍碧错列,奇不可尽述。”
据考证,蓬莱仙洞洞体的形成距今已有9000多万年,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堆积形态的大型溶洞,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四层结构,造型奇特,曲折回环,气势恢宏。
蓬莱仙洞最底层是地下河,这是地下水在溶蚀成天洞、中洞、地洞之后,继续向底层岩石冲击、溶蚀成一条间断性的地下暗河。它丰水季节水大,枯水季节水小、可见源头与外界相通。
从地洞到中洞,要攀登一段石阶。中洞遍布精美的钟乳石群,若物若人,惟妙惟肖。其拱形顶部,像一条倒悬着的河流,委婉曲折,波涛滚滚。因此处直通天洞,故被命名“通天河”。这条倒悬的河流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当地下水溶开天洞口石灰岩以后,强大的水流直冲中洞而来,在洞中“一线门”处的石岩尚未溶开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地下水就在这一段滞留晃动、溶蚀,终于溶成了一段曲折的空间,一直等到“一线门”处被溶开之后,此处地下水才直奔地洞而去。“通天河”两边有明显的几道被水溶蚀的痕迹,每一道痕迹都准确记录了当年地壳抬升的次数和高度。
从中洞到天洞,要攀爬陡峭的“天梯”,这是洞中最陡的一段路。进入天洞,一个宏大绮丽、曲折幽深、景观奇异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天洞中的“王母瑶池”,可称是整个蓬莱仙洞的最佳景点。只见粉红色的钟乳石上端坐着一位体态丰腴的女子,薄施粉黛,身着金缕玉衣,娥眉轻舒,面如满月,宛如刚刚出浴的王母娘娘。身旁月牙形的池内,一群仙女正在嬉水沐浴,风姿绰约,栩栩如生。
“娘娘”身边摆着一幅罩着纱巾的铜镜,身后是笼着白纱的玉床,线条柔和,洁白透明,酷似天宫中的罗纱帐。“罗纱帐”从洞顶直垂到溶洞底部,晶莹剔透,如梦如幻。
“王母瑶池”中的“罗纱帐”,与天洞内的立体国画“山水浮雕”、如银似玉的“天丝”、自然造化的“千佛山”一起,被称为“蓬莱四绝”。
“山水浮雕”是一个巨大的岩体溶蚀的天然壁画,景中楼台亭阁,山环水绕,逶迤起伏,仿佛人工精心雕琢而成,令人称绝。
“千佛山”是由无数个莲花瓣状、黄褐色的钟乳石自然垒砌而成,高约20米,围度约50米,雄伟壮观。
“天丝”是无以数计的玻璃管状结晶体垂悬在溶洞的穹顶上,晶明透亮,仿佛一场急雨从天而降,却又因为某种神力使“雨丝”僵持在了半空中。这种钟乳奇观在其他溶洞中极为罕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洞及其“四绝”等景观被发现,使一般的观赏层面跃升一个高度,让蓬莱仙洞在天下溶洞中有了“鹤立”之势。
“古洞苍然披紫烟,何年此地住神仙。我来不敢高声语,恐有群真下九天。”古代志书记载和诗文描述,仅是局限于当时物力能至的地洞,即被惊为仙境。若前人能看到今天的蓬莱洞天,当有入天界之感,生发何似在蓬莱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