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宣城市以创建“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突出改革赋能,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力求把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通道。成功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 个,该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入选“中国绿都前十强”,成功创建“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等示范试点,生态质量综合评价连续两年跻身全省“一类”。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经验入选《全国绿色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推动“小山变大山”,促进绿色规模经营。全市成立村级“两山合作社”81 家,规模化收储碎片化林地,有效实现三次分配。旌德县柳溪村流转 5760 亩林地,建成香榧、白茶和养殖 3 个千亩基地,入股农户年均增收 1.34 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 100 万元。将农户零散低效的山场、旱地、农田、水域等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合 作 社 发 放 生 态 资 源 受 益 权 证 ,并 允 许 继 承、转 让、交易,实现林权证、经营权证、受益权证的“三证保障”。发放 生 态 资 源 受 益 权 证 2421 本 ,农 户 受 益 金 额 578.3 万元。出台国有林场助推乡村振兴十条措施,依托国有平台对整合后的山场开展经营权抵押和碳汇质押,带动周边乡村林业发展。
促进生态金融合作,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全市 7 个县(市、区)均成立国有性质林权收储担保中心,资本金达4900 万元。建立“一评二押三兜底”机制,畅通林业和金融融合的通道,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 64 亿元,贷款余额近20 亿元。与建设银行联合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推出系列普惠林业金融产品。累计发放“五绿兴林·劝耕贷”1.77亿元、“绿水青山贷”4535 万元、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 1162 万元。引入保险业长期投资,开发山核桃气象指数险、毛竹收购价格指数险、古树名木综合保险、野生动物致害险、护林员人身意外险、碳汇价格险等六大特色险种,有效降低农户林业生产经营风险。
探索多元路径,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出台林业助推低碳社会发展的意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等文件,建设“低碳城市-零碳乡村-负碳森林”低碳社会。推出林业碳汇授信贷款和碳汇价值保险,探索“认购碳汇”进行替代性修复民事诉讼。开展扬子鳄保护区生态补偿工作,泾县核心区生态补偿每年每亩 80 元。深化皖浙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合作,2022 年绩溪县获得生态补偿资金 4000 万元。推进竹林高效经营示范基地和竹加工小微园区建设,举办长三角·安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盛焕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