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德明 男,汉族,1966年10月5日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安徽凤阳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现任凤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县农学会秘书长,安徽科技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安徽省首批农业专家库专家,滁州市农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共滁州市第五次、六次、七次党代会代表,中共凤阳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凤阳县第十六届、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滁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四届大会代表,滁州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代表,滁州市果树协会常务理事,凤阳县政府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凤阳县劳动力研究会理事,凤阳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县委宣传部理论宣讲专家,凤阳九天特色农业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在农业农村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为凤阳县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并公开发表业务论文62篇,被同志们称为服务“三农”不歇蹄的“老黄牛”。他辛勤的付出、突出的业绩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受到各级各类表彰69次,其中省部级12次、市厅级24次。
1986年从乡镇农技站技术员一路走来,徐德明一生只干一件事,专注田畴37年。他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作用,为凤阳县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农业“两强一增”行动推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做出了较大贡献,被同志们称为服务“三农”不歇蹄的“老黄牛”和凤阳农业“发言人”,先后受到各级表彰69次,其中省部级12次、市厅级24 次。2023 年 2 月,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重大先进典型。2023年2月20日起,省内各新闻单位、省市主流新闻媒体和中央驻皖新闻单位对徐德明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先进事迹予以了全方位宣传报道。今年上半年,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分别授予他“第八批安徽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第八批滁州市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滁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联合授予“第八届滁州市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称号。被列为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的学习榜样。
徐德明是凤阳县公认的农业专家,多次接待国家机关和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领导到凤阳调研“三农”工作并进行交流探讨。2022年2月19日,他在农田里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汇报了科技强农、科技强粮做法与建议,获得了中央首长认可。特别是 2016 年 4 月 25 日,作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代表,他在小岗村麦田里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回答了总书记提出的 20 多个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人才建设等问题,受到了总书记的赞许。总书记在离开麦田时,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请转达对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已经铭刻在他的脑海中。
坚持服务“三农”初心不动摇
他牢记使命初心,一心扑在服务“三农”工作上,展现了“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开展学科技、学政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活动,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全县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把他作为可信赖的朋友。多年来,他始终服从组织安排,不分节假日和休息日,“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成为常态,曾因工作需要,就连办公室的固定电话都被捆绑在手机上,有任务及时承接、有事情迅速办理,特别是农事活动关键时候,他把被窝床铺放在办公室,随时开展相关工作,被家人抱怨为卖给“公家”的人。由于长期劳累,他先后患上了高血压、胰腺炎、颈椎增生、脑供血不足、冠心病等病,甚至出现晕倒在田间地头情况,但为了不耽误工作,均采取保守治疗。即使在万不得已住院的时候,还把手提电脑带到住院病房放在腿上,一只手打吊针,一只手处理业务,医护人员称其为“不安分的病人”。被市委、县委先后授予全市、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 年获得第二届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评选提名奖,2017 年被国家人社部和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坚持农业增收技术下功夫
围绕粮食安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十多年来累计推广应用超级稻丰产高效配套技术、小麦优质高产示范创建等数百万亩次以上,实现粮食增收难以用数字来精准计算。全县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面积达到 100 万亩以上,为凤阳县近年来粮食生产持续向好洒下了不可计量的汗水。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个人称号,2022 年初入选省级农业专家名录。2015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滁州市超级稻丰产高效配套技术及其应用”被授予滁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安徽省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获得2011-2013 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江淮分水岭地区甘薯绿色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被农业农村部授予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沿淮地区夏玉米减渍抗旱丰产增效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被省政府授予202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被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联合授予全市 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坚持服务手段创新接地气
在实践中探索一套实用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方式方法和服务机制,针对科技示范户、辐射户和种植大户等开展“普惠制+个性化”培训指导服务,参与开发的专家决策系统触摸屏开发应用,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高新技术简易化普及。作为凤阳县农业工作讲师团成员和凤阳九天特色农业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积极组织并参与新型农民和乡村干部培训。全县听过他技术培训讲课的农民和镇村干部等达4.5万人次以上。他的报告内容与凤阳民俗、学员身份有机结合,语言风趣幽默、接地气,感染力十足,深受广大学员欢迎,都夸他是地地道道的农业“教授”。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培育农民创业带头人工作先进个人、滁州市科协授予滁州市农村科普带头人等称号。被县委宣传部授予优秀宣传工作者、优秀文化工作者和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
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求实效
他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围绕业务工作,脚步踏遍全县所有行政村和较大自然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开展试验示范,总结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农业生产新技术,查找制约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的 100 多本工作日记中显示,每年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的天数都不少于 200 天。据初步统计,他已累计撰写各类调研报告达 100 多篇,先后在省级以上正式刊物公开发表科普文章和专业论文 62 篇。被安徽省农学会评为优秀会员。积极融入县域农业农村建设,参与或主持编制《凤阳县小岗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凤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50 余项,在规划引领下,成功创建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先后4次被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授予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先进个人称号。
坚持回报奉献社会讲大爱
鉴于徐德明在全县社会各界特别是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他已连续三次当选滁州市党代会代表、连续两届当选凤阳县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发挥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的影响带动作用。一是勇当扶贫开发的特派员。2016年以来,他先后被派驻府城镇齐涧村、板桥镇余湾村、刘府镇太山村等贫困落后村担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指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带动100多户贫困户脱贫和整村高质量出列。得到了派驻村干部群众的高度肯定。二是在遇到关键时候站出来。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和“三农”工作者,始终不忘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2022年4月22日傍晚,他在下乡调研期间看到一起车祸现场较为混乱后主动赶过去,亮出人大代表身份维护现场秩序,一边安排伤者照顾,一边协助报警并呼救“120”,当伤者得到妥善处置后就悄悄地离开了现场。事后伤者家属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他表示要上门感谢,他予以了婉拒。2020年,他针对县内一条农村主干公路交叉口经常性出现堵车现象,提交议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克服困难设置了红绿灯,既解决了交通堵塞问题,也减轻了交通事故发生几率,当地老百姓都由衷表示感谢“徐代表”。三是对公益事业热爱不息。先后参与武汉抗疫、河南水灾支援等献爱心捐款 10 次以上。每年逢年过节都把关爱留守儿童、孤寡病困家庭的送温暖慰问活动作为一项“必修课”,掏钱买物去关爱。2017年被县文明委评为爱岗敬业“凤阳好人”。2020年在“抗疫情、保春耕”工作中表现优秀,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3月被市文明委授予“滁州好人”荣誉称号。
2023年2月20日《安徽日报》头版以“‘麦田守望者’的初心和梦想”专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并配发“推广新农技,甘为‘老黄牛’”短评:他的微信名称就叫“老黄牛”,因为他始终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像老黄牛一样为农户带来笑脸和增收,这才是给予他的最高勋章。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斑白,37年徐德明从未换过单位、从未离开过土地。如今,徐德明已年近花甲,但在服务农民、技术钻研的道路上,他依旧像老黄牛一样,全心全意为“三农”默默耕耘,为了农民的丰收和农技的推广,奉献自己毕生的智慧和力量。
2023 年 2 月 21 日、22 日安徽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安徽新闻联播》、新闻综合广播“全省新闻联播”分上下集播出徐德明先进事迹后分别配发短评。在上集的短评中说:徐德明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斑白,37年来徐德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和使命的内涵,实现了“活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庄严承诺。在下集的短评中指出:37年,一万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徐德明坚守在这片土地,只为了“让庄稼长得好,让乡亲过得好”。如今,他虽已年近花甲,但依然像“老黄牛”一样默默耕耘,真心守护着越来越美的家园。
谈及未来,徐德明信心满满,他要用“平凡”的日积月累,在凤阳的大地上、农田里书写出更多的农业论文、最美的“农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