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案一线退居“二线”后,我多了些陪伴家人的时间。一个周末,我带着年过古稀的父亲看病、拿药,还带他洗了澡。父亲不急着回老家,我便带他去看了场电影。
我们看的是抗美援朝题材的《长津湖》。宽大清晰的银幕让父亲眼前一亮,多声道立体声的音响效果让他震撼不已,而剧中一个个英雄人物、一件件英勇事迹更是让他感动不已。当看到长津湖战役中许多志愿军冻死在预伏阵地上时,父亲久久地沉默着。我偷偷瞅了瞅,发现他眼角有泪光闪烁,“他们大多数人还都是孩子啊!”我知道,他心中一定和我一样久久不能平静。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艰难困苦,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地战斗,在国门外“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父亲说,如果没有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根本不可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如此迅速,解放后乃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没想到,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一张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还能视频通话、网上订票。过去看电影是啥样?在农村,常常是在露天的麦场地用附近的几棵树或临时埋下的两根木杆作支撑,用绳子拉上一块白布当银幕。太阳还没落山,乡亲们就急急忙忙搬着小板凳去占位置。若人太多没位置了,就跑到银幕背面看,但银幕上的画面、字幕都是反着的……
听着父亲滔滔不绝的话语,我想着下次应该多带他来看看电影。其实,父亲年轻时枕边经常放着《杨家将》《岳飞传》等书,我深知他内心根植英雄情结。父亲是个普通的庄稼汉,他忠厚、诚实、孝顺。言传不如身教,我和弟弟、妹妹也很孝顺父母,经常带着他们乘高铁、坐飞机或自驾车去观光、探亲,他们虽然嘴里说着别浪费那么多钱,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想趁他们身体还算硬朗,让他们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作家毕淑敏说过,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我觉得,“孝心”是带父母看一场心仪的电影,是与他们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是让父母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为儿女,无论以什么方式尽孝,尽心尽力就好,只是,须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