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 月 5 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 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自贸办会同 47 家成员单位、3 个片区以及 13 个联动创新区大力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发挥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试验田”作用,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额 1798.6亿元、同比增长 9.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 9.7、1.2个百分点,带动全省进出口总量跃居全国第9、中部第1。
据了解,截至 2023 年底,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 192 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 32 项为全国首创,1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 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 2023 年全国创新案例。
“新三样”加速出海,外贸发展实现新跨越。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2023 年前 11 个月(以下统计时间相同),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额1798.6亿元、同比增长 9.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 9.7、1.2 个百分点,带动全省进出口总量跃居全国第9、中部第1,带动全省进出口增速跃居全国第 7,稳居长三角、中部第 1,增速在全国前十大外贸大省中居首位。带动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297.6亿元、同比增长 23.3%,占出口总值的 68.4%。其中电、光、锂“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364.9亿元、同比增长16.5%。
“强磁场”效应凸显,吸引外资实现新跃升。以“投资安徽行”为统揽,打造定向联系外商、磁吸海外投资的“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品牌。率先扩大旅游、教育等服务业开放,落户全省首家外商投资旅行社、外商独资设立的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 55.2 亿元、同比增长 30.8%,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0.8、20.5个百分点。
“双循环”融通内外,开放通道实现新扩容。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枢纽,推广“联动接卸”“直装直提”等模式至合肥港及沿江一类口岸,开通全省首条集装箱外贸直航航线(芜湖-俄罗斯)。首次开通合肥至芝加哥(洛杉矶)、伦敦 2条“第五航权”执飞航线,启用长三角国际航空合肥物流分拨中心,合肥国际货运航线增至 8 条(芝加哥、洛杉矶、仁川、大阪、阿姆斯特丹、达拉斯、纽约、布鲁塞尔)。开行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推进“铁路快通”模式应用,畅通中欧班列出运快速通道。中欧班列(合肥)全年累计开行 868标准列、同比增长13%。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制度高地和开放先行优势,推动片区主导产业“链条化集聚”“集群式发展”。清单化推进实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主导产业开放创新试点举措,建立全国首个型材工业互联网平台,成立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 333 个,大众集团在国内首个独资电池包生产工厂大众汽车(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必欧瀚全球研发中心、大陆轮胎四期、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等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扩面增量,全省纳入政策范围的企业已有 370 多家,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贷投批量联动”模式试点,形成“批量推荐”“贷投联动”“风险补偿”三大机制,累计为 887 户科创企业提供“股+贷”联动支持 368.86 亿元。探索跨境融资服务新模式,推出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开展服务贸易项下信保融资场景创新,首次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提供信保融资支持。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常态化发行,助力34家创新主体融资5.3亿元。
推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研发飞地、创新平台、政策标准区域协同,推广“江海联运”“离港确认”“共舱管理”等新模式,深化安徽与沿海、沿江港口合作,推动制度规则“软联通”、要素使用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探索“海铁空”联运、中欧卡航专线“门到门”物流服务等创新模式,共建共享新亚欧联运通道。全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 3809.3 亿元,同比增长22.7%,占全省外贸的 51.6%。一批外资项目、总部项目签约落地、建成投产。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围绕提升发展“软实力”,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整体优化,为争创一流积累了经验。近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 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果,安徽营商环境得分与口碑均居全国前十。
获批建设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以及近四成的利用外资,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所赋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本报记者 张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