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春运,在千里铁道线上,有一支特殊的使命必达的“快递铁哥”队伍,他们操纵着轨道车,往来穿梭将钢轨、道岔等应急伤损维修用料及时“快递”到指定地点,再回收更换下道的废旧轨料。
轨道车司机是铁路工务部门不可或缺的特殊工种之一,他们的工作不被外人所熟知。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工务段,轨道车司机朱丙华就是“快递铁哥”其中一员。
“叮当、叮当、叮当……”1 月 26 日凌晨 5时 30 分,在合肥工务段运输车间轨道车库内,阵阵敲击声打破了凌晨的宁静。47 岁的朱丙华身穿黄色工作服,左手持着摄像手电筒、右手紧握检查锤,正在有节奏地敲击轨道车走行部位,口中呼出阵阵白气。出车前,他要对轨道车上 24 处重点部件进行全面检查。
此时,气温低至零下 6 摄氏度,完成弯腰、俯身、敲击、侧听整套动作后,他的额头已渗出细细的汗珠。参加工作 30 年来,朱丙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他介绍,每次出车前都要提前两小时检查设备,保证轨道车各部件状态良好,安全运行。
早上 7 时 30 分,车组十名“铁哥”围坐在轨道车内进行班前点名会,运输工区副工长郑程布置当日的作业计划、人员分工、安全预想等工作。这一天,他们要从桥头集轨料基地运送 12 根钢轨到合肥东站,再连夜到长安集站利用夜间“天窗”回收废旧轨料。
“我们这个岗位工作性质就像快递员,运送的“快件”大多是钢轨、水泥枕以及回收的废旧轨料、道砟等轨道维修和需要更换的设备。”郑程说,为了最大程度提高运输效率,“铁哥”们每次都会提前安排好作业计划,满载而去,满载而归,不跑空趟。边说着,郑程拿出一沓厚厚的设备示意图,仔细研究运输路线图。
运输工区像郑程他们这样的车组共有 5个,现有轨道车司机 34 人,主要负责江淮地区沪蓉、淮南、宁西、合九等铁路的运输任务,线路设备庞杂。轨道车装卸料通常在列车行驶的间隔内进行,因此时间相对较短。要安全、高效、精准完成轨料装卸任务,靠的就是过硬的业务素质。
12 时 30 分,调度命令下达。确认铁鞋撤除、线路、道岔信号无误后,司机张德凯立即点火、离合、挂挡、缓解制动器、迅速拉起提速杆,动作一气呵成。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轨道车载着崭新的钢轨从桥头集轨料基地出发,前往合肥东站。
“驾驶轨道车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遇到一架信号机、驶过一组道岔,经过一个道口,穿过一条曲线,司机和副司机都要手比口呼,确认信号、加强瞭望,还要密切观察机车信号和各种仪表,根据语音提示及时调整动力、刹车,保证合理速度。”有着 7 年轨道车驾龄的青年司机张德凯说。
通常情况下,每次作业由两台轨道车编成一组,分别担任主机和补机的驾驶任务,每台车由司机、副司机两人驾驶。此时朱丙华担任补机司机,遇到上坡地段或运送货物较多导致动力不足时,还需要再补充动力。在密集的铁路客、货运输车流缝隙中,他们时时静静的等待,时时疾驶而去。
党员司机朱丙华回忆起参加工作 30 年来印象最深的事情时,不禁连连感慨。2020年 7 月,合肥、六安多地连降暴雨,淮南铁路合肥绕行线 10 号桥钢梁面被洪水淹没,接到重车压梁的指令后,朱丙华主动要求担任主司机,满载负重向洪涝地点驶去。面对已涨上钢梁面、波涛汹涌的河水,他克服紧张当机立断,紧握闸把,缓慢驶上桥面,并停在指定的安全位置。“我是党员,关键时刻我要顶上去!”
合肥东站是安徽合肥地区最大的编组站,中欧、中亚班列在这里集结,重新编组后开往目的地。随着春运到来,列车加开,站场内经停的车辆增多。
下午 4 时 50 分,轨道车缓缓驶进合肥东站,郑程和王保军查看调车作业“五色”图,再次联系当地工区确认卸轨地点。30 分钟后,轨道车运行到 4 场指定地点。59 岁的起重工王保军紧盯着吊钩,精准操作着吊车操作杆,缓缓起吊,将新轨料平稳放下,再吊起旧轨料放到平板上。“每天和钢轨和轨枕这些‘铁家伙’打交道,吊装作业安全是重中之重。起重作业不仅考验个人的技术,还要和同伴动作协调一致,同起同落。”王保军笑着说。
随着最后一根 25 米长、重达 1.5 吨的钢轨从平板上稳稳放在路肩上,郑程长长舒了一口气。“连续 10 多小时的作业,就是为了保证钢轨准确送到 指 定 地 点 ,将 伤 损 钢 轨 更 换 下道,确保线路设备状态良好,保障春运期间旅客列车安全平稳运行”郑程说。
天色渐晚,王保军和工友们忙碌着洗菜、切肉并为大家准备伙食。这群轨道车司机不仅要能把控行车安全,要会驾驶轨道作业车,往往都还有多项技能傍身,会开吊车、会检车、会修车、会防护、会做饭……由于轨道作业车工作的特殊性,承担远途运输任务时,有时需要出乘几天时间,司机们的生活起居都在车上。
今年春运是王保军参加的最后一个春运。回顾 40 多年来的工作,王保军笑了起来,“虽然很辛苦,但是责任重大。”
夜幕降临,编组场上一排排大灯亮了起来。伴着长长的汽笛声,轨道车顶着浓浓夜色,又向西快速驶向长安集站,继续晚上的工作。(刘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