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2024 年为农历龙年,龙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跟其他生肖不同,龙是华夏祖先融合众多动物造出来的一种“神物”。
这种长身、大口、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的灵物,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它因此寄寓着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太平安康的美好祈愿。
龙可在天空飞,可在地上行,可在水中游,也可在深山盘踞。传说龙于春分登天,秋分潜渊,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这种威武的灵物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诸多内涵。
“龙”的传人,传承的,是龙生生不息的精神。龙,首先代表一种包容的精神。龙图腾是华夏民族祖先伏羲氏在实现华夏九大部落结盟后,取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创造出的体现九州大融合的新图腾。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杂取种种,合为一”,显示了龙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还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自己更为完美。在唐宋时期,中国龙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狮子的形象,其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近似狮鼻,给人以威武之感。
正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 56 个民族共同开拓,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龙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包容特性。
龙,还代表一种奋进精神。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总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那舞动的鬃毛、生威的厉目,无不透露出雄健勇猛之势。这正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浩大气魄。从盘古开天、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孔子孟子“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志向理念,到现代“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奋发进取、创新图强的精神传承从未中断。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
“龙的传人”,亦有着独立自主的精神伟力。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苦难而不屈,饱尝艰辛而不衰,屡遭坎坷而不馁。从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北宋毕昇到自主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当代王选,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到“两弹元勋”邓稼先,从“最美奋斗者”王进喜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到“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榜样的身上无不闪耀着中华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种独立自主精神,是中华民族印刻在头脑中、流淌在血液中、植入到骨髓里的最核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龙是正义化身,总是代表那些坚持正义的英雄俊杰、仁人志士,其形象几乎活跃于各个层面和领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崇正义”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到董仲舒“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从《易经》中“诚性纯存,道 义 之 门 ”,到 近 代 李 大 钊 的“ 铁 肩 担 道 义 ,妙 手 著 文章”……正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龙年说龙,遐思无穷;春回大地,苍龙腾空。龙卷长空织锦绣,龙行大地美风神。愿龙年的你龙腾虎跃,愿祖国巨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