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房,位于桐城市孔城老街的东街后,有百亩大范围。据老辈人讲述,它是清末、民国时期孔城老街屯储稻谷的大粮仓。仓房收储庐江、舒城乃至肥西等县的稻谷,然后沿长江船运至上游的武汉、宜昌,下游的芜湖、南京乃至苏杭。
仓房最初的模样已无人知晓了。现如今,还能见到一片低矮陈旧的瓦房。瓦房东边有一段长四五米、高达三米的厚实围墙。墙砖是四五公分厚、蛮实又很有年代感的青砖。墙顶与屋顶一样也盖着青色小瓦,排水的需要,一部分瓦面朝上,形成瓦槽,而另一部分瓦面朝下,搭在瓦槽间,恰似一只手的五指抓挠着另一只手的掌心。这样的盖法,既呈现了排水的功能,又体现了工艺的曼妙。围墙里面有前后两个院落。靠近围墙的位置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罩着外面的院落,也罩着围墙,让围墙以及院落更显年代感与沧桑感。
毗邻瓦房的是最近几十年相继出现的零散的二层楼房,还有一些屋顶已经坍塌、裸露着房梁的泥房子。二层楼房也罢,泥房子也罢,它们的前身应该都是仓房,是仓房破落后村民翻建的。低矮陈旧的瓦房以及编泥房屋裸露的房梁,让我们感受到仓房的历史久远以及衰败的气息,同时远眺这一大片的区域,又能遥想到仓房当年的宏大与辉煌。
砖墙的外面现如今是漂亮的月牙形锦湖,而在百年前是孔城河古河道的一个枝梢,出于运输的便利,那时候除了在老街九甲地段设有码头外,还在仓房这一带设立了码头。每年七八月是稻谷收获的季节,也是涨水船运最繁忙的时候。仓房这里便显得异常的热闹与忙碌,一辆辆载着稻谷的独轮车吱吱呀呀地由北部的庐江、舒城等县远道而来仓房;一只只的船筏停靠在码头旁,木跳搭起来后,挑夫们踩着跳板,将仓房里面的稻谷肩挑背扛到船舱里。待粮食装满,一只只的船筏扯起风帆,从仓房启航,沿着孔城河到达长江……
仓房的运转终止于何时现在无从可考,我猜想应该是止于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一条条公路的兴建,水运的地位开始逐渐下降,此外修建的通江闸口——枞阳大闸,在有利于防洪蓄水的同时卡住了水运,这也导致仓房的功能被弃用。我是 20 世纪 60 年代出生的,自记事起,仓房的功能已经不存在了,代之的是中街粮站与一甲口的粮库。
仓房的砖瓦是青黑色的,但百年前洋油灯发出的光却是红色的。它照亮了仓房,照亮了孔城古镇,也照亮了桐城大地。
从仓房的一进院落到二进院落中间有一个狭长得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的过道,如若在二进院落里从事秘密活动,只需要一个人在一进院落口望风,瞄见可疑之人,便可立即通知里面院落里的人。里面院落的各个房屋都有后门,他们一旦接到通知,便可立即撤离到外面密集的人群中。正是看中了这里的隐蔽与便于疏散的优点,1926 年春的时候,本县的第一个党小组与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诞生,从此这里的革命活动风起云涌。
现如今,仓房老屋的部分产权被置换,当年秘密活动的院落被修缮,塌了朽了的房梁房柱被更换,房顶、墙顶被翻修,宅子被布展,仓房外围竖起了标牌标识。一批批的党员和青少年学生,带着庄重的表情,走进仓房……
照亮百年仓房的灯盏已化为永不熄灭的火炬,照耀着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