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买好火车票,乘车时却因“买短补长”旅客太多而无法上车,那些守规矩的乘客的确挺冤。虽然铁路方面已引导这部分旅客到候车室休息,并提供应急食品,同时加强调度组织,及时安排换乘其他列车去往目的地,但他们的出行计划还是受到了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有网友认为,一些乘客“买短补长”方便了自己,却牺牲了他人的乘车权益,有失公平正义。还有网友认为,铁路方面应杜绝“买短补长”,以保障守规矩乘客的合法权益。
实事求是地说,“买短补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除了个别乘客妄图通过“买短乘长”来逃脱部分票款,更多人“买短补长”,只是因为买不到全程票,只能分开购买,相当于在网上买一段、在车上补一段。这并不违法违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旅客在车票到站前要求越过到站继续乘车时,在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列车应予以办理,核收越站区间的票价和手续费。当然,前提是列车还有运输能力。
“买短补长”最需要的是规范与科学实施。一些旅客“买短补长”造成其他乘客上不去车,主要原因恐怕在于“买短补长”执行得比较随意,列车工作人员在办理乘客的越站补票手续前,并没有根据当前车内人数、前方站预售车票情况,判断本车是否还有富余运输能力,而是对补票来者不拒,这才导致火车超载,无法再承载更多乘客。在平时对补票来者不拒,或许是人性化之举,但在乘客集中出行的春运等高峰期仍如此,就是不具管理智慧的表现。
其实,多年以来,经常有“买短补长”导致人多挤不上列车的情况出现。对此,铁路方面往往会回应,以后会根据客流情况,决定是否办理越站补票手续,在客流高峰期的重点列车、重点区段,如果列车没有运输能力,将停止办理越站补票手续。这个措施早该执行,在智能互联网时代,铁路部门用好大数据信息,将补票配额实时联网,以便于列车上的补票执行者对运输状态予以精准判断、智能管控,从而使实施“买短补长”更加科学,并非做不到、做不好。
规范与科学实施“买短补长”,还可以提前到火车票预售环节。比如,在销售大小黄金周期间的火车票时,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售票,都可以通过醒目提示或口头告知,呼吁广大乘客避免“买短补长”、越站乘车,避免给个人造成损失,给他人造成不便,影响铁路运营秩序;同时,用“买短乘长”恶意逃票是一种违法行为,轻者将被纳入铁路失信人员名单,重者会因诈骗被处以治安处罚,甚至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按照《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如果旅客不按规定补票强行越站乘车,到站后将加收已乘区间应补票价50%的票款。这个处罚措施应执行到位。
只有规范服务与严厉打击同时发力,“买短补长”乃至“买短乘长”带给铁路的困扰,才有望逐步消除。守规矩的乘客才可能免除被“甩客”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