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清明,天空洁净澄明,大地万物生长。
小 时 候 读 余 光 中 的《乡愁》,只读出淡淡的忧伤,因为不曾经历,何谈感同身受?后来沿着家乡小河边的那条小路往外走,过了龙山宫到了太湖县,过了大龙山到了安庆市,过了长江还有更远的地方,直到把他乡误当成故乡时,方才真正读懂了乡愁的滋味。有一次去厦门旅游,当我站在鼓浪屿遥望金门岛时,终于懂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当我一次次往返于他乡与故乡,手里捏着车票与船票时,终于明白了“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当父亲、母亲的骨灰埋进屋后山坡的墓穴,手扶墓碑站立时,才深切体会到“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出走半生,无奈“尘满面,鬓如霜”,一切在时光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故乡斑驳的记忆独自惆怅。
少时喜欢看飞鸟扑闪着翅膀飞进鸟窝,喜欢看老牛在草垛旁静静反刍,喜欢看秋后田野里那默默站立的稻草人。那时的故乡在我的脑海中是一只鸟、一头牛、一个稻草人的简朴组合。后来多次回到故乡,看到山坡上枯黄的秋草,仿佛走进了梵高的油画;看到树枝上飘零的落叶,仿佛在读一首哀婉的散文诗;看到田野里收割好的稻茬,仿佛那是诗情画意。把眼里的风景变成心里的风景,既是不同年纪对美的不同感受,更需要岁月的积淀。
岁月在不经意间偷走了我们的青春容颜和天真童心。随着父母离去,随着年龄增长,回故乡的次数慢慢变少,但是,每年清明节都必须回去。除了扫墓,还想见见几个亲朋故旧,唠唠身体也好,闲话家常也罢,唠着唠着就翻出童年那些糗事,然后爽朗地开怀大笑。感谢时光,让我们在天真的年纪相遇,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
昨日越来越多,余生越来越薄。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在心里越积越厚。我坐在故乡屋后的小山坡上迷离着双眼四处张望,四周连绵起伏的青山似乎一点儿没长高,门前那条弯弯的小河似乎一点儿没变宽,只有我额上的皱纹越长越深,头上的白发越长越多。
那些儿时我亲热地喊着的狗曾公、瞎大伯、驼子爹呢?张奶奶、田妈妈、曹大娘呢?他们都像我的父亲、母亲一样葬在这个名叫葫芦坡的地方。这个我小时候放牛、割草、打柴火、挖猪草的山坡,给我留下了太多太深的记忆。亲人们像过冬的落叶一样,纷纷落进这座山里,葬在黄土里。
人生终是一场又一场告别,告别童年,告别青年,告别同学,告别同事,告别亲人,独自上路,成了故乡的匆匆过客。清明时节乍暖还寒的风吹不散游子的离愁别绪,清明时节的濛濛细雨却打湿了游子的心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夕阳啊,你慢慢落下山岗,似乎也有所眷恋吧?浮云啊,你飘忽不定,何时才能停下你的脚步呢?清明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是一种自家而国、浑然一体的情感触摸;清明是一炷香一抔士的思念,是对遥远故乡一抹淡淡的乡愁。那份绵绵不断的乡愁啊,就像门前那条弯弯的小河,在心头日夜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