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时节,许多机关单位组织党员干部,祭扫烈士陵园,参观烈士纪念场馆,有的还在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缅怀先烈,不忘初心。
伫立在先烈墓前,很多人在思考:为什么那么多先烈,正值青春年华,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奋斗,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引领他们?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作了解答,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 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夏明翰不惧死亡、慷慨就义,是因为他坚信“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在敌人阴暗的牢房里坚贞不屈、英勇奋斗,是因为他坚定地认为“我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彭湃甘愿放弃拥有“鸦飞不过的田产”的富家子弟生活,投身革命,是因为他向往“千家兴、万家好”的新世界;还有李大钊、瞿秋白、赵一曼、杨靖宇、彭雪枫、叶挺、江竹筠、刘胡兰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从 1921 年至 1949 年英勇牺牲的有名有姓的共产党员就多达 379 万人,比新中国建立时 300 万党员数还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就是信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抚今追昔,虽然时代不同了,和平年代的党员干部很少再有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但先烈们那种“胸怀理想执著信念”的精神至今仍未过时,理想和信仰仍是当今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先烈们如何正确处理国与家、公与私、名与利、得与失的人生课题,至今仍需要我们去认真解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先烈是后人最好的明镜。当你走进革命烈士博物馆,瞻仰革命烈士陵园,站在先烈的遗像和墓碑前,应好好拷问自己:是不是为了信仰而加入共产党,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信仰而奋斗,有没有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揽镜自照,三省吾身,以清思想之垢、观念之病、行为之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周恩来同志生前曾语重心长地说过:“想到那些死难的烈士,我们没有权利不努力工作,没有权利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先烈为标杆,拷问自己,找到差距和不足,更加深感筑牢信仰之急迫,更加深知使命担当之艰巨。烈士墓前的洗礼,使我们更加头脑清、方向明、干劲增。让我们为先烈期盼的《可爱的中国》、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去拼搏、去奋斗、去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