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的厂房内,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铝合金菇床架上,一朵朵白嫩如雪的双孢菇从基料里探出了圆润的“脑袋”……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蚌埠市五河县城南工业区的五河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如同置身“蘑菇工厂”。在这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称重、装箱,工厂化栽培、智能化控温控湿、流水线式生产,让蘑菇的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这些双孢菇有一半以上销往长三角区域。
“摘一个尝尝,这些蘑菇都是有机食品,是可以生吃的,主打天然、健康,不仅鲜得很,营养也很丰富。”五河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秘密就在菇房的“土壤”和空气里。“土壤”是小麦秸秆,肥料是鸡粪。五河县小麦秸秆丰富,作为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和下脚料,通过技术发酵后,麦秸秆就变身成为培育食用菌的营养基料。
该负责人介绍,项目年需麦草6万吨、鸡粪3万吨全部就地取材,为当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出贡献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积极的示范意义。“一个生产周期后,也就是六周左右,这些淘汰基料二次变身,被加工成生物有机营养土,再次回到田间地头,为果蔬、水稻、花木种植提供营养。”该负责人介绍道。
空气里也有玄机。不同于以往在田间地头以及温室大棚内种植食用菌,智能化菇房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蘑菇工厂”的转型升级。每个菇房里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值可调可控,模拟菌类成长的自然环境形成天然的温房。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建设完善了标准化生产过程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通过引进优良母种、自主研究进行培育繁殖;施行了完整的产品采后处理、预冷、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初加工等工艺流程,提高了商品化处理能力。与此同时,从原料采购、生产到包装、运输各个环节都做到了投入品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合格证准出和质量追潮等制度,配备产品出厂快速检测设备,产品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统一包装和标识,出厂产品百分之百符合食品安全国家和行业标准。
蘑菇穿上“科技外衣”,生产过程都采用精细化智能控制,不仅大大降低能耗和人工成本,而且产量显著提升。在销售渠道上,据介绍,该公司的双孢菇实现了销售区域化合作,融入长三角区域蔬菜产销合作体系,开展长三角区域产销对接,公司在南京、合肥、常州设立了一级代理商,一级代理商在周边邻近城市合肥、常州、南通、绍兴、杭州、安庆等地设立二级代理商,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
在“蘑菇工厂”里,双孢菇不再靠“天”吃饭,菇房里365天都是生长季,按照42天一个周期投入产出,每年有八个周期,2023年该工厂年产双孢菇3.8万吨,产值3.4亿元。(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