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5-0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无偿献血传递爱心

    摘要:近日,黄山市徽州经济开发区联合市中心血站、徽州区红十字会在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此次活动共有来自23家非公企业的110名党员、职工参加,89人通过体检无偿献血,献血量达3.1万毫升,其中造

  • 黟县:守好“黟”方地种好责任田

    摘要:本报讯连日来,黄山市黟县乡村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在宏潭乡佘溪村的育秧大棚内,10多名工人正在开展水稻大棚育秧摆盘作业,乡农业技术站工作人员在一旁跟进技术指导。“去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建设

  • 为孤儿成年后就业加把力

    摘要:孤儿吴冬(化名)在蚌埠市社会福利院长大,虽然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直立行走,但好强好学的吴冬,依然利用院里提供的学习机会,考上了大学。本科毕业后,他面试了多家单位,结果都是口头肯定他的优秀,让他回去等通

  • 传递人间大爱重燃生命之火

    摘要:本报讯“如果我的血液可以挽救一个生命、拯救一个家庭,这是我的荣幸和责任。”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5天的准备,打了9次动员剂的王文星成功捐献173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安徽省第610例

  • 书香相伴乐享假期

    摘要:5月2日,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村民在农家书屋看书。“五一”假期,怀宁县232个村(社区)农家书屋正常开放,不少读者走进农家书屋,品味书香,乐享假期。檀志扬刘晓勇/摄影报道

  • “警察蓝”用心用情“驻”进百姓心

    摘要:民警查看村民种植的茶叶品质并商量销售事宜“老毕,卖茶叶的钱不要久放家中,遇到不明的电话,不要信。有啥不明白的,记得来找我。”4月26日,六安市舒城县公安局驻晓天镇舒兴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民警俞斌、胡雪松来

  • 夜校缘何成为青年的“解忧杂货铺”

    摘要:夜晚,合肥市蜀山区的一家夜校课堂内灯火通明,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长长的课桌上,摆满了风味独特的各种咖啡,10余名青年围桌品评、学习有关咖啡的知识。“00后”科研工作者张可源不久前来到合肥工作,日常“

  • 赵全喜:用行动诠释“一诺千金”

    摘要:4月23日,2024年第一季度“安徽好人”发布,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选矿车间钳工赵全喜入选。他在师傅被诊断为植物人后,全心全意照顾师傅及其左腿残疾的父亲、几近失明的母亲、失业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用行动兑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校缘何成为青年的“解忧杂货铺”

   期次:第8321期   

夜晚,合肥市蜀山区的一家夜校课堂内灯火通明,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长长的课桌上,摆满了风味独特的各种咖啡,10 余名青年围桌品评、学习有关咖啡的知识。

“00 后”科研工作者张可源不久前来到合肥工作,日常“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让他想要做出改变的心情愈发强烈,这是他第一次下班后走出家门参加夜校活动。

“我参加过国外的咖啡互动展览,也爱喝咖啡,对咖啡的专业知识很好奇,之前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学习。”张可源说,夜校的课程多样、性价比高,且互动性强,能够极大丰富自己的空余时间。“在品尝过各种咖啡后,我想自己在家动手冲一些咖啡,仔细品一品不同咖啡豆的风味,以前从来没试过。”

在合肥夜校,像张可源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

2023 年 11 月,合肥夜校成立,开设了青年喜闻乐见的各类课程,并迅速在互联网上吸引了大批青年拥趸。如今夜校已在合肥市开设十一个校区,提供上百门贴近青年生活与兴趣的课程服务,吸引了过万人次前来线下体验。

“青年的社交、学习需求旺盛,尤其是随着‘90后’以及更年轻一代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合肥夜校创始人周经纬说,合肥夜校开课以来,不断吸引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报名参与,其中绝大部分是“90 后”与“00 后”,技能学习、社交、解压成为青年参与夜校的主要驱动力。

下班后常去夜校的“95 后”科研工作者程欣迎说,希望在空余时间拓展知识面,并通过特色课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努力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夜校的课程种类多样,教师往往也是相关行业从业者。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提供了解不同领域知识的机会。”程欣迎说。

“夜校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一同上课的人总会找到共同话题,这种以兴趣为导向的社交非常难得。”从去年 11 月份起,从事金融工作的小阮几乎每个月都会报名夜校课程,和不少老师、学生都交上了朋友。

“相比传统的兴趣班,夜校课程设置更贴近生活,课堂氛围也更轻松。这里就像是我的‘解忧杂货铺’,可以很好地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夜校学生小杨说,夜校能让她在忙碌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之余,更有获得感,生活也更有色彩。

“参加夜校是一些青年纾解情绪的方式。”周经纬说,夜校通过多样化课程让志同道合的青年走出原有的生活空间,在学习和社交中释放压力。

“正是青年的好奇、探索和追求,让与时俱进、奋斗创新成为青春底蕴和青春主旋律。”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徐华认为,当前的“夜校热”折射出青年群体成长中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的学校教育仅是满足其需求的方式之一,社会应当提供更加多样的渠道和方式,满足青年群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帮助他们更好更快成长。(新华社记者 周畅 赵金正)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