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5-0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小成本也有大回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近年来在实践中,新集公司刘庄煤矿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从矿井实际出发,通过对“四新”技术因地制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增强核心功能、提

  • 祁门县:“体检”充电桩保障无忧“续航”

    摘要:“充电枪接触性能良好,检查无问题可正常使用。”近日,祁门县供电公司积极行动,对县域内的充电桩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测试,确保市民在绿色出行时享受到稳定、安全的充电服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祁门县供电公

  • 缓解停车难充电难合肥包河区新增两处停车场

    摘要:本报讯5月6日上午,合肥市包河区城管执法大队的执法队员深入宿松路与祁门路交汇处的电动车充电站,进行了细致的例行检查。这座于今年4月崭新亮相并投入运营的公用电动车充电站,设计精巧,可同时满足30辆电动车

  • 六安:稻田“小龙虾”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摘要:5月6日,在六安市舒城县五显镇余畈村俊豪家庭农场,种养户在虾田里收获小龙虾。初夏时节,舒城县五显镇稻虾综合种养基地迎来了小龙虾的捕捞高峰期,种养户们忙着捕捞、分拣,供应市场。近年来,该镇通过“一地两用

  • 天长市:“医养融合”让孤寡老人安享晚年

    摘要:本报讯在天长市,孤寡老人的幸福晚年生活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保障。5月8日,在天长市社会福利院,康养护理员正在为83岁的王开田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两年前,王开田老人因高血压并发脑中风导致半身不遂,生

  • 淮南:做好“煤头化尾”文章激发新质生产力

    摘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日前,记者来到淮南市,见证了淮南根据自身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将科技成果就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淮南:做好“煤头化尾”文章激发新质生产力

   期次:第8324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日前,记者来到淮南市,见证了淮南根据自身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利用现有资源发展配套产业的创新升级发展之路。

在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的心脏地带,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设工地上,董事长毛红兵向记者热情地介绍了公司即将竣工的宏伟项目。

“我们引以为傲的是,公司的年产 30 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一期)已成功跻身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之列。”毛红兵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自豪,“这个项目生态优势明显,将二氧化碳化学固定,能替代超过30%的石油基原料,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和碳负排放。”

他进一步解释,该项目在环保上拥有显著优势,其全新的合成路线完全摒弃了剧毒原料和无价值的副产物,真正实现了绿色生产。“我们计划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原料,替代传统的石油提取物,制作出高性能的合成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家具、建筑以及家电等领域。”谈及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毛红兵如数家珍。他介绍道,这是国内首套大规模工业化的二氧化碳转化生产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空白,更将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和碳负排放,为“双碳”政策下的技术创新树立了典范。

为何会选择淮南作为项目的落脚点?

毛红兵坦言,淮南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其煤炭消费比重高,碳排放量大,正是这样的背景让普碳新材料科技看到了机遇。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的党工委委员、副主任谢磊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表示,园区正致力于打造以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并构建了包括碳捕集、碳利用和碳产业链延伸在内的循环低碳经济产业链。目前,园区内已有多个绿色减碳项目在建,总投资高达83亿元,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万吨。

“作为淮南煤电化气产业链的重要支撑,煤化工园区正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境优化、改革推动和保障强化等措施,持续推动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为淮南的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注入新的活力。”谢磊表示。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园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园区引进的年产 30 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一期)项目、淮南赛纬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配套原料项目、淮南金宏碳捕集综合利用项目(碳捕集)等,是园区大力培育的化工新材料项目,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淮南煤化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园区将继续聚焦做好“煤头化尾”文章,把产业培育作为主攻方向,紧扣“高质量”,瞄准化工新材料赛道,推动基础化工强链、精细化工延链、化工新材料补链,实现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化,构建“零碳”产业链,打造“零碳”产业园,着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园区安全、绿色、节约、集约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安徽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胡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