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5-2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让民生跟着民声走

    摘要: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3年年初,安徽省创办“民声呼应”工作平台,通过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等举措,积极回应民生诉求。“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启用以来,合肥市民政局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厚植为民

  • 多彩活动迎“六一”

    摘要:近日,合肥市虹桥小学开展趣味运动迎“六一”活动,通过跳绳、拔河、放飞纸飞机等丰富多彩的项目,为孩子们营造欢乐的节日氛围。图为孩子们在操场上放飞纸飞机。赵明/摄

  • 八旬老人掉入深井辅警四次下井救出

    摘要:本报讯日前,滁州市凤阳县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不慎掉入八米深井,辅警衡泽丰自告奋勇,连续四次从井口倒挂下去,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努力,最终将其救出。因营救及时,老人已无大碍,但衡泽丰身体多处被擦伤。“双碑村宋

  • 祁门:新农人”成为夏种“主力军”

    摘要:初夏时节,在黄山市祁门县的田野上,活跃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操作着现代农业机械,穿梭在田间地头,成为夏种的“主力军”。这几天,在祁门县祁山镇春明村的稻田里,随处可见村民栽秧的身影。90后的钟俊是村里

  • 村民理事会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摘要:“老江,现在村里环境好了,路也通了,多亏了你带头拆除自家旱厕,还让出地块修路。”5月15日上午,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社塘岭村高咀自然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江冬生沿着村里的主干道查看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走到老村

  • 两年出货4700多台这款工业机器人是长三角“本地人”

    摘要:记者5月23日走进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时,一台弧焊机器人刚刚下线,即将交付汽车生产线焊装使用。这款工业机器人是地地道道的长三角“本地人”,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电机用浙江的、减速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年出货4700多台这款工业机器人是长三角“本地人”

   期次:第8337期   

记者 5 月 23 日走进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时,一台弧焊机器人刚刚下线,即将交付汽车生产线焊装使用。

这款工业机器人是地地道道的长三角“本地人”,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电机用浙江的、减速器用江苏的、壳体用安徽的,各级零部件供应商均不出沪苏浙皖,全部为长三角制造。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已出货4700多台。

新时达是这款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它牵头长三角12家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促使区域内国产机器人零部件实现整机应用。

攻坚“硬科技”,长三角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上海龙头高昂,苏浙皖发挥产业所长,三省一市补短板、延长板,串起产业链、创新链,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并称为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长期为外资品牌主导,现在这一局面正被扭转。以新时达为代表的长三角一批企业埋头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并以点带链努力打造自主可控的国产机器人产业链生态。

作为“世界工厂”,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在全球的装机份额从2012年的14%升至2022年的52%。几乎同一时段,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从外资品牌基本垄断,到2023年底时内、外资工业机器人出货数量出现近“五五分”格局。

新时达总裁梁锐说,国内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不断进步的核心技术能力,让国产机器人加速走向工厂车间,服务千城百业。

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背后,是长三角区域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努力探索。

“在创新生态方面,上海市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平台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孕育和发展提供资源集聚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苏楠说。

2022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向苏浙皖工信厅发函,商请支持打造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该计划中,新时达被推举为首轮“链主”,苏州绿的谐波、绍兴来福谐波、衢州禾川科技等公司联袂助阵。

根据计划,“全长三角造”机器人2022年的首批出货量拟超 200 台,2025 年力争下线 2000 台。数据显示,这一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2022年当年,“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即出货827 台,2023 年完成 2338 台,2024 年一季度出货量超 1500台。市场应用方面,“全长三角造”机器人首次进入汽车主机厂,应用在吉利汽车临海基地白车身焊装生产线。

新时达市场经理张镇奎说,用户更在意的是产品性能及产品是否物美价廉。一份市场报告显示,将“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与全球头部品牌同类机器人进行数十个子项的对比测评,结果显示双方实力差距较小。

国产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握指成拳、扬长避短,正稳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机器人‘全长三角造’使供应链距离更短、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证,也强化了‘链主’的溢价能力,最终使整个区域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迈向新高度。”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副处长吴春平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共同体活力奔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新华社记者 戴小河 桑彤 王辰阳)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