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6-0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荷香醉晚霞

    摘要:

  • 浅夏枇杷香满院

    摘要:“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卢橘黄且肥。”新安江畔的好雨清风,轻唤着枇杷快速醒来。初夏的徽州,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一切都带着云雾缭绕的韵味。宏村流水淙淙,那些屋檐、门楼、窗檐下的水墨画,集新安山

  • 永清大哥

    摘要:熟悉永清大哥很早,是小哥高中时最要好的同学。他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黄石溪,教书育人,直到2018年才退休。在大山里呆一辈子,并不是永清大哥最初的愿望。那时候他的理想是走

  • 树上的童年

    摘要:树是站在光阴里的河。一棵棵树,一道道河湾,向高处走,向远处流,波澜壮阔。犹如采莲的童子,童年就泛舟其上,在水一方。人小鬼大,走路总仰着头,探头探脑,视线在千枝万叶间转山转水。眼高脚低,步子跟不上趟,栽

  • 一份《优待证明书》见证军民鱼水情

    摘要:5月20日,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第四届红色记忆·我有传家宝”赛宝大会如期举行。一份由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共同署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明书》格外引人注目、备受观众青睐。《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清大哥

   期次:第8342期   作者:□曹其明

熟悉永清大哥很早,是小哥高中时最要好的同学。

他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黄石溪,教书育人,直到2018年才退休。

在大山里呆一辈子,并不是永清大哥最初的愿望。那时候他的理想是走出大山,他相信,大山之外一定有着父辈们不曾见过的精彩。他的世界,不应该只是祖辈眼里的大山、毛竹、树木、溪流,乃至茶园,还应有更为丰富生动的内容。

1978年的中国,正一派欣欣复苏的景象。镇上的高中学习,已经为他揭开了山外缤纷世界的一角,未来,像永清大哥这样有着知识的年轻人,自然值得憧憬和期待。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人生的节点上,村里的老支书找到了他:“永清啊!你是山里唯一的高中生,村里的‘秀才’。目前,村里的小学由于缺少教师,无法开学。为了山里孩子能读书识字,不再像我们做一辈子‘睁眼瞎’,你就留下来当老师吧!”与其说这是老支书的恳请,不如说是一种责任的托付。

黄石溪是黄石村的古称,位于九华山天台峰东南,为崇山峻岭环抱,山高林深,几与世隔绝。2000 年通公路以前,共有出入山道三条,哪一条都榛莽荆棘。当地谚语说:“上趟黄石溪,湿透半身衣。”这半身衣是怎么湿透的,露水也罢,汗水也罢,一语道尽的是山上出入的艰难。黄石溪的人居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沿溪自上而下有四个村民组,共有数百人。那时的黄石小学有七个班,从小一到初二,一百三十多名学生。在永清大哥看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缺少老师孩子们就上不了好课,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总得有人去付出,有人去承担那份责任。”他留下来,是想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2001 年,黄石小学改成复式教学,小学改为教学点。自此,教师由三名到两名,直至最后,永清大哥一人守着十几名学生与一所学校。永清大哥是校长,是班主任,是全科授课老师——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道德……“学生少,经费少,请不起师傅。”屋顶漏水了,他就爬上屋顶,做起了瓦工;桌凳坏了,抡起斧子、锯子,他成了木工;操场上的旗杆朽了,他就上山砍毛竹,再立一根……山上人家都住得散,学生们自带中餐,开饭前再热一热。即使是这样的冗繁琐事,也需要永清大哥亲力亲为,十年如一日。他把学校当成了家,把家交给了瘦弱的妻子。从全家人的生活日常,到田地茶园。面对妻子,永清大哥很愧疚。

黄石小学始建于 1950 年,以一名学生创学。永清大哥从教40年,有34年都奉献给了这所小学。2011年,黄石小学结束了历史使命,撤并下迁时他最后送走的也是一名学生。像是一个轮回,一个学生,一所学校,缘起缘结。

我问永清大哥教过的山里孩子有多少,他说没计算过。但他知道学生最多的一户人家,先后有 13 个。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永清大哥点燃了那些山里孩子的希望之火,他们一拨又一拨地走出了大山。他们当中,有的成了教授、公务员、士官、商人,还有的在家乡办起了民宿,成了对社会有益的人。

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便是一种精神。永清大哥用青春度化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他从一个普通的山区民办教师,到获得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等十多项荣誉的先进人物,是时代成就了他,他也成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他是我们这里唯一一个把老师当出头的人!”这是村里人对永清大哥的评价,也是对他从教一生的最高褒扬。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