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6-0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荷香醉晚霞

    摘要:

  • 浅夏枇杷香满院

    摘要:“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卢橘黄且肥。”新安江畔的好雨清风,轻唤着枇杷快速醒来。初夏的徽州,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一切都带着云雾缭绕的韵味。宏村流水淙淙,那些屋檐、门楼、窗檐下的水墨画,集新安山

  • 永清大哥

    摘要:熟悉永清大哥很早,是小哥高中时最要好的同学。他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黄石溪,教书育人,直到2018年才退休。在大山里呆一辈子,并不是永清大哥最初的愿望。那时候他的理想是走

  • 树上的童年

    摘要:树是站在光阴里的河。一棵棵树,一道道河湾,向高处走,向远处流,波澜壮阔。犹如采莲的童子,童年就泛舟其上,在水一方。人小鬼大,走路总仰着头,探头探脑,视线在千枝万叶间转山转水。眼高脚低,步子跟不上趟,栽

  • 一份《优待证明书》见证军民鱼水情

    摘要:5月20日,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第四届红色记忆·我有传家宝”赛宝大会如期举行。一份由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共同署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明书》格外引人注目、备受观众青睐。《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夏枇杷香满院

   期次:第8342期   作者:□陈挥地

“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卢橘黄且肥。”新安江畔的好雨清风,轻唤着枇杷快速醒来。初夏的徽州,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一切都带着云雾缭绕的韵味。宏村流水淙淙,那些屋檐、门楼、窗檐下的水墨画,集新安山川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组成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儿时,老家也有几株枇杷树。开花的时候,嫩白的花苞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我家无人懂修剪,任凭枇杷野生野长。好在受自然浸润,它们十分争气。一年四季,翠叶直挂空中,展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母亲常说,枇杷全身都是宝,不仅好吃,药用价值也很高。它的叶、花、果、核、根都可以入药,具有清肺、止咳、养胃、止痛等不同疗效。另外,它深秋萌芽,晚冬开花。别人繁茂的时候它不争不抢,严冬万物凋零时,它却有葱郁的姿态。这就是《千字文》里说的“枇杷晚翠”。“岁晏不改色,傲睨雪与风”,可与腊梅、松柏同列。做人也当如此,无需花团锦簇,贵在细水长流、四季常青。“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在乎一时之长短。

后来我读汪曾祺的《晚翠文谈》,“自20岁起,开始弄文字,蹉跎断续,40余年……”青年时期磨炼心性,到了晚年厚积薄发。汪曾祺的创作生涯,就像枇杷树,绿意虽晚,但却长青。这不就是母亲曾经告诫我们的道理吗?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熟透的枇杷,当天鲜摘下来的最好吃。坐在树下,把枇杷皮剥成一朵倒垂莲的模样,蒂子朝下,十指尖尖擎着,果肉莹润,果汁丰溢。再加上向晚的微风,摇曳的枇杷叶,坐在我身旁打着蒲扇闲话家常的父母,这是一份独属于初夏的甜蜜。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我因读书、工作离开家后,儿时的枇杷记忆就随同岁月逐渐消散在时光尽头。只有父母还遵守着最初的约定,小心地呵护着它们。到了成熟的时节,他们会用密实的竹篮,垫上厚厚的蒲草,装着满满的枇杷,再用顺风车“快递”到我们手中。这一筐香甜,装满了无言的惦念。

榴花红,杨梅紫,田野碧绿。小河水满,鲥鱼肥美,豆子开花结果,这是从土壤汲取滋养的季节。枇杷已熟,端午将至,游子当归!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