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 月 27 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着力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体系,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督促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力支持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金融方面,安徽金融监管局致力于创新突破引领,助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针对科技企业“三高一轻”经营特征,创新打造“科创金融中心+特色机构+专业团队”的多层次专业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在全省设立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 9 家,科技支行等特色机构 68 家。创新推出初创信用贷、贷投批量联动、成长接力贷、集成电路共保体等科技金融新模式,形成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体系。全力实施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六大行动”,探索出“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专业化公司”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的突破性做法。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常态化融资对接,推动全省科技贷款三年翻两番,贷款余额接近7000 亿元,全省2万多家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覆盖率从 30%提高到 70%左右。
绿色金融方面,安徽金融监管局致力于推动低碳转型,助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和产品体系,指导银行机构初步建成专项机制、专业流程、专岗人员等“六专”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产品等多种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大力支持长江大保护、清洁能源、乡村振兴等绿色重点项目建设。近三年,全省绿色信贷规模连续跨越9个千亿级台阶、达1.11万亿元。一季度末,全省银行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余额268亿元,同比增长超50%;新能源汽车保险、生态农业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提供风险保障 2.6 万亿元。
普惠金融方面,安徽金融监管局致力于惠泽千企万户,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今年,安徽金融监管局开展首届“普惠金融推进月”“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等活动,推动普惠小微信贷保量、稳价、优结构。截至 5 月末,全省小微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3.24 万亿元、1.26 万亿元,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 1.15 万户,利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强化“三农”金融供给,搭建“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项目“名单制”金融服务机制,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对接走访全覆盖,加大对“秸秆变肉”等重点产业金融支持。目前,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8万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近 1400 亿元,为全省 23 万多头肉牛提供了保险风险保障。
养老金融方面,安徽金融监管局致力于实现老有所养,助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针对日益多元的养老金融需求,指导金融机构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初步构建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信托、商业养老保险协同发展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截至5月末,全省银行保险机构在售养老金融产品510款,个人养老金累计开户169万人,老年人专属保险产品为全省 317 万人次老龄人口提供意外、健康等风险保障3.25万亿元。同时,持续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为 278 家涉老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78 亿元,为121家养老服务企业提供责任风险保障26亿元。
数字金融方面,安徽金融监管局致力于兼顾效能和安全,助力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和可得性。大力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金融服务水平,为个人客户提供贴近生活的场景化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价廉的线上综合金融服务。一季度末,安徽省数字经济核心贷款投放余额较上年同期增长 45.13%。此外,大力防范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中的信息科技、金融数据风险,为数字金融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新闻发布会上,安徽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强调,6月18日以来,我省多地遭遇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侵袭,黄山等地发生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省银行业保险业第一时间投入防汛救灾,在全省范围调配应急处突力量和防汛救灾物资。
加大资源投入,高效做好查勘定损工作。组织全行业在黄山市设立大灾救援点 5 处,连夜开辟水淹车定损专场,24小时不间断受理保险报案;精准投送救援车辆 2030 台次,协助受灾人员安置、财产转移。截至 6 月 27 日 10 时,查勘率达99.18%。
畅通“绿色通道”,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合理预赔。指导保险机构简化理赔手续、优化服务流程,加快理赔和预赔速度,最快于核赔完成后当日支付到账。截至6月27日10时,我省受灾地区(主要集中于黄山市)累计接到保险报案4474 件,达查勘条件案件估损 1.06 亿元,现已支付赔款5570.68万元。
落实纾困解难措施,保障金融服务不间断。指导因灾停业银行网点持续性做好群众金融业务办理工作,对因灾导致阶段性还款困难的企业、个人“应延尽延”。截至目前,全省银行业已办理延期还本付息 82 笔、1.47 亿元,续贷 470 笔、1.85亿元;新发放受灾贷款216笔、3.6亿元。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