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肥西聚星,是古老的自然村落,自在开放或凋谢,如春天的花、田里的庄稼、山上的草木。
第一次认识聚星,是在20世纪 80 年代的一个夏天。听说那里有个很棒的医院,是军队医院,我慕名带父亲去看青光眼。颠簸的石子路,闷热的中巴车,医院前的青石广场,医院门口桌椅黢黑的小饭店,停在古树上抖动羽毛的乌鸦,在树上叫翻了天的知了,无一不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里,曾是淮军的摇篮,也住过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于无声处,秉承了天地灵气,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于是人们便在这里建立了军医院、书院、粮站、供销社、农贸市场。
随着时间推移,那旧时的聚星粮站,在悠悠时光中徐徐合上了仓门。曾经的粮站大仓,里里外外,有像麻雀一样赶也赶不走的孩童,有孩子们无尽的快乐游戏时光,如今,只留下让人怀念的篇章。拾一把时间,抓一把阳光,回味、咀嚼,无数星子,便落满山坡。如今的聚星,枕山临水,淠史杭潜南干渠,如一根巨大的天地之弦,拨动着聚星的发展脉搏,汩汩的皖西深山之水,通过干渠一路狂奔到聚星渡槽,琼浆润泽万顷良田,农耕与牧歌相互点缀,相互映衬。曾经的热闹被一一复活,这块土地,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乡愁。
老粮站已被改为“上海三联书店”,看到这个名字,亲切如见到邻家小妹,激动如他乡遇到故知。书店里,螺旋形的“进步的阶梯”,匠心独到,极简的美学设计,让光线肆意地在室内外流淌,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物随心转,境由心生。阵阵书香,从细小的毛孔散发,在那迷幻的光影里,物我两忘不是奢望。满壁满眼的文字,喂养着人们饥饿的灵魂。
熬一锅时间,嚼一口从前,这里的复合式特色餐厅,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美食,使乡村引力持续释放,温柔唤醒沉睡在这片土地上的传统餐饮习俗和历史文化记忆,将饮食学升格到美学以致哲学的高度,诠释着何为“民以食为天”。
慢慢地走着,种子艺术馆,孩子们研学的好去处,都市人心灵栖息的绿洲,山野艺术文化的摇篮,农业农耕智慧的结晶。在这里,试着和一粒种子交换春色,你会深深震撼于种子生长力量的强大。植物随着时光更新迭代,野性而又安静,生动而又神秘,巧绘出时间留下的一方方印记。月光擦亮昨天的锄头,阳光敲打经年的石磨,在这里,可以翻出记忆和烈酒,放声歌唱海来阿木的《不如见一面》,在心中重新画出斑斓的远方。
日落了,把星空照亮。来星空营地,兀立于时光之野,听渔歌唱晚,观竹影摇曳,任日升月落,让清风穿透心灵。做一回闲人吧,认识下这片山水的多彩与自由。行囊太重,需要卸下来,去有水的地方,让生活之舟暂作停泊,把心搁下;让脚步停下来,在有山的地方,捋一把来去的根须,对月当歌。
精品民宿“未迟·万卷粮仓”,建筑顺地势而造,层叠起伏,呼应着远山近水,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亲情和友情在此延伸。林中,纤细得如丝线一样的光,编织着静谧,山间,透心的清凉,又好似另一个世界。周边大环境的美好,让人真切体验到上苍的无私馈赠。水塘、竹林、草屋,蛙鼓、鸟鸣、鸡啼,都是如此妥帖,应和着“沐舍·汤屋”,回归传统,让你放空心灵,收获生活本真。
聚星粮驿,连接农家的前世今生,炊烟里牵出的火苗,像心中的灯盏,在深深浅浅的时光里,守望着一份自然法则,保持着生活的原色,让朴素的农事,一直站在岁月的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