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的皖南西递镇西递村中心位置,一座名为“大夫第”的建筑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这座建筑的墙角被人为地削去,并有意将侧面绣楼向后缩退了一大步,石雕门楣上刻有“作退一步想”。
在西递,这样的建筑手法并不鲜见,其背后流传着一段与徽州“和文化”相关的美谈。
相传清代道光年间,开封知府胡文照回西递修缮祖居时,考虑到行商走贩拉货挑担不易,主动将正屋外的墙角削去三分、侧门墙界后退半米,并告诫后人“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三分和气”。后来这一做法被邻里纷纷仿效,这一建筑形式也成为徽州“和文化”的实物见证。
而与门额上的“作退一步想”相映成趣的,是堂前“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楹联。楹联文化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在西递,随意进入一户西递民居,院落、厅堂两侧均悬挂着木制或竹制的楹联。
楹联文化是徽州家风文化的体现,全村300多户都把祖传的家风楹联高挂在家中大厅,蕴含着徽州传统文化中治国治家、教化育人、立志修身的思想之光。在黄山,古民居与古建筑,是德育教化的生动场所,也是徽州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厚重载体。
胡文照的故居如今修缮一新,“九思堂”的牌匾挂于厅堂正中,天井里曾经寓意“团圆”的合欢桌被解读为意蕴更深刻的“和合桌”,成为“作退一步想”特色调解工作室。村民遇到矛盾纠纷,便来此进行调解。经过分析利弊得失,矛盾双方最终常常在仪式感满满的情况下拼上“和合桌”、共举“和气茶”、签订“和合”协议,握手言和。
近年来,从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和创意密码,黄山市创新推出的基层社会治理德治品牌——“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在引导群众“退一步想”的同时,促进基层治理“进一步为”,以“谦谦之风”祛“好斗之气”,促进矛盾纠纷解决,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样的“和气”在徽州随处可见,早已经成为当地人的情感认同和道德习惯。
这让我不禁联想起同在安徽的桐城“六尺巷”文化。清代道光年间开封知府胡文照的“作退一步想”,未必不是受了清代康熙年间发生的桐城“六尺巷”文化的“战术性”影响。然而,皖南明清古村落一直倡导的“和文化”,却是蕴含了从儒家思想到程朱理学的深厚文化底蕴,谁又能说宰相张英演绎的桐城“六尺巷”文化,没有受到皖南古村落“和文化”的“战略性”历史浸淫呢?皖南古村落的“和文化”与安徽桐城之“六尺巷”美谈,何尝不是“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彼此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