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5日,阜阳高温难耐,正午太阳暴晒下的地面“热浪翻滚”。当天,位于阜阳城东郊的阜阳北编组站,调车连结员刘翔和同事们正为“滞留”货物列车对钩、通风、连挂,动作一气呵成、娴熟麻利。
阜阳北编组站是京九铁路线上最大编组站,衔接青阜、漯阜、阜淮等5条线路。在这里,一列列货物列车通过集结、解编、重组,再去往全国。进入7月,货运持续增量,编组站内“塞”满“钢铁长龙”。
23 岁的刘翔上月刚“单干”连结员,他和同事负责根据货物种类、去向,将检查后的车辆调移取送、重新组合,确保“新车”能安全正点出发。当天下午2时,阳光全倾而泻,暴晒露天编组站场,两条铁路线上的货车构建起密不透风的凹型槽,蒸腾的热浪也热得使劲通过轮对与钢轨间夹缝渗出,车皮经烈日长时间直射,外部温度超50℃,如同“烤箱”一般。
“宁做‘焖红薯’不当‘烫面饼’”是调车组内常聊的“闲话”。即使高温天气,他们也要“全副武装”,穿长衣长裤,防止刮伤烫伤。“一趟作业完毕,身上跟淌过水一样,用袖子或手套一抹,蹭得灰、油满脸。”首次接触高温作业的刘翔明知袖子、手套因“检修”车辆常脏,但作业过程中却因专注执标、关注安全,总“不在意”抹上一脸,直至被同事“指鼻子瞪眼”,称其“戏曲家”,才恍然大悟。
在入路首课,他就将安全第一刻在心中。“如果车钩不对位、障碍物不处理、防护按钮不按等,就会造成车辆脱钩或翻车,甚至人身遭受损害。”作为“新手”的他不敢马虎,每次打起“十二分”精力从车头走到车尾,时而仰头抬手摇晃绳索牢固状态,时而驻足细看钩销高度差,时而趴在地上紧瞄鞲鞴杆……“连结员不仅要体力好,也考验脑力。”他介绍,到达尾部后,要将检查过程中需处理软管、钩销位置,准确报向同组连结员,共同处理“故障”。
待列车“修补”合格,他需再次返至尾部,直至注视列车安全牵出,才能原路返回。一趟 60节的货物列车,大约要走近3公里,在外工作需要 50 多分钟,此时酷热天气,汗水一遍又一遍在他黑发上渗出悬挂,湿透衣服越来越紧地贴在皮肤上。
刘翔工作是大四班,一个班12 个小时。
“忙时,一个班要干十多个来回,有时在外一待就是二三个小时。”该站下行场车间调车指导郑仕虎介绍,夏季高温天,连结员在岗点都备有2套衣服,轮流换穿,鞋几乎一个月磨坏一双。15时,一批作业完毕返至岗点的刘翔脱去手套,使劲用手从额头到下颚“刷”了一遍,“摔”在地上的汗水瞬间消失,然后顾不得身上湿衣湿帽,端起桌上的绿豆汤咕咚咕咚几口便喝了个精光。
不一会儿,对讲机再次响起,接到新调车计划的他和同事,再次“扎进”烈日炙烤股道下泛起的“波浪”。
(张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