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8 日,马鞍山市首个“长江保护日”的前一日,记者走进这座美丽的江城,目睹一幅幅“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图景,亲耳聆听一个个关于长江、关于责任、关于发展、关于未来的故事。
全力打造美丽长江马鞍山段
马鞍山,一座坐落在长江之滨的城市,在这里,人们与长江相互依存,共同守护着这条母亲河的清澈与美丽。
8月18日10时许,位于马鞍山市长江东岸的薛家洼生态园观江平台,一些市民顶着烈日在这里游玩、拍照。
“以前这里是非法码头,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可以说是‘雨天满地泥,晴天满场灰’。” 负责管理的中汇物业经理葛军说,“经过改造,这里已经成为马鞍山城市绿色客厅,作为标志性景点迎接八方来客。我们每天在这里进行地面保洁、水域漂浮物打捞和绿化养护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 ”
据了解,薛家洼曾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聚散地,水体污染严重。在这片986亩的区域里,曾有散乱污企业7家、非法码头3处、固废堆场1处,此外还有畜禽养殖场、危旧民居和停靠的渔民作业船以及住家船等,生态问题突出。
2019年,马鞍山市坚持“以人为本,综合治理”,开展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的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拆除非法码头、修复岸堤、清理固废。同年7月,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率先完成渔民退捕转产任务。
近年来,马鞍山市全力打造美丽长江马鞍山段,在完成23公里长江东岸综合整治的基础上,长江西岸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如今的长江两岸绿意盎然、美丽如画,“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滨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穿“绿”鞋,走“新”路
马鞍山市强力开展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积极开展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加快构建长江生态安全屏障。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由“要我治”变为“我要治”,将生态理念体现在行动上、效果上。
聚焦“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宝武马钢公司历时四年累计投入90多亿元,实施治气、治水、治固“三治”项目 142 个,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环保绩效 A 级钢铁企业,荣获首批国家“绿色工厂”称号。
保护长江生态,根本在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穿“绿”鞋,走“新”路。
近年来,马鞍山市围绕“1+3+N”产业集群体系,统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战新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逐步推动全市产业集群提质升级,推动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3 年,全市“双招双引”节能环保产业项目 77 个,总投资451.58亿元,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一组数据更是见证成绩:马鞍山大气主要指标 PM2.5 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3 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二。2023年以来,实现并保持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达标率、优良率,以及“千吨万人”乡镇级、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6个100%”,水污染防治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马鞍山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核查考核位居全省第二,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前三。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马鞍山,这样的故事一直在续写。
(本报记者 戴恒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