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听职工的牢骚话,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找到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这样才能把措施落实到职工的心坎上和工作中的细微处,职工会把咱们当成知心人……”初秋时节,在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方家畔项目部“思政小课堂”上,党支部书记张顺金为大家介绍自己总结摸索的“听牢骚话”思想疏导新方法,让台下的班队长深受启发。
作为在矿建项目部工作了十多年的“老支书”,张顺金始终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见过职工思想上疑难杂症“种类繁多”,他经常利用座谈分享自己的经验,他总结出的“听听牢骚话,解开老疙瘩”工作法推广后,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他不仅经常利用座谈分享自己的经验,还鼓励大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让党旗在生产一线高高飘扬。
“带队伍就是带心。新生代职工个性鲜明、独立敏感,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见微知著,触及心灵,才能把职工思想的包袱放下来。”张顺金交流的经验,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听听职工的牢骚话。职工的“牢骚里”有“管理的得失,决策的长短,感情的冷暖、工作的打算”。仔细听,认真分析,找到职工思想“症结”的所在,就有破解的方法和措施。
安监站站长王百万是较早试用这种方法并受益的人。此前,安监队伍有思想包袱的同志,一直是他的“闹心事”,新方法像一把钥匙,帮他更好打开职工心锁,走进职工的心里。
“王站长就像我的好哥们,我有什么事,都愿意跟他说。”被评为二季度项目部安全标兵的王义,一度是王百万的重点关注对象。在井下排查时,他所在的班组隐患多,这让他通过劳动竞赛站上领奖台的想法无法实现,不由得心灰意冷,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
这一切,被王百万看在眼里,他试着实践“听牢骚”工作法,在王师傅失落无助时,对他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帮带。“你分析得有道理,班组上隐患多,和地质复杂脱不开关系。”“你们排查的方法,是适合现场管理的。”“你每班升井都是最晚的安监员”……王万百成为王师傅的“出气筒”,让他慢慢理解了自己的不足,重拾抓安全的自信,工作加倍努力。在二季度,他所盯的胶运大巷重新进尺、安全、效益都上来了,王师傅终于摘得桂冠,如愿以偿地当选上“安全标兵”。
“职工心里的牢骚话,说出来是第一步。我们要赶紧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出台措施,推进工作。”张顺金说。他认为,职工的思维模式不尽相同,交流有代沟很正常。这个代沟,要靠管理人员走心、细心、耐心地工作来弥补。
机电队新员工小李个性鲜明,一度被全队上班视为“刺头”,在尝试运用新方法后,张顺金发现,并不是职工不服从管理,而是自己一直没能走进他的内心。
“有没有矛盾困难?有什么目标打算?以前和职工谈心,大多是直来直去,方法简单。职工听的多,讲的少。自己也不深究。时间长了,与大家的交往会流于形式。”针对小李的问题,张顺金沉下心来,平时仔细留意他的言行举止。后来了解到,这名新职工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张顺金不仅及时安排技术骨干与小李结成工作学习对子,还经常主动来到宿舍,与他面对面进行交流,帮他解决家庭困难,让他感受到了被关心的温暖。这名别人眼中的“刺头兵”渐渐振奋起精神,全身心投入火热的矿建工作中。目前已成长为一名机电副班长。
“将心比心,才能共向共情。常与职工唠嗑,听听牢骚话,就会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张顺金说,帮职工走出思想的困惑,以轻松的状态走上岗位的,是他做思想工作的出发点,他通过各种渠道,为职工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架设成长进步的阶梯,当好解难帮困的坚强后盾。
像张顺金这样的政工干部带着热心与真情,主动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主动靠上去,于细微处见亲情,把关心关爱真正融入日常点滴,自然和职工的关系越走越近。
(李继峰 栗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