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3:00,万籁俱寂,淮北供电公司 35kV 朱庄变电站内,电力抢修车的到来却打破了黑夜的宁静。“今天的工作内容是35kV 朱庄变 3 号主变高压侧套管 B 相、低压侧穿墙套管 B 相、503开关A相引流排的发热缺陷处理……”8 月 13 日 3:30,朱庄变电站内,现场工作负责人翟雪松正在进行安全交底。
话语落下,淮北供电公司的20 余名变电一次、二次专业人员迅速集结,赶赴现场,按专业划分同步有序进行设备消缺、调试试验、设备维护工作。随着抢修工作的深入进行,变电站内的设备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稳定。而在这背后,是淮北供电公司抢修人员们默默无闻的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星光不问守夜人”的深刻内涵,成为了这座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快 速 出 击吹响抢修“集结号”
8 月 12 日上午 8:00,淮北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人员巡视设备时发现,朱庄变 3 号主变温度过高。接到通知后,变电一次专业人员迅速赶往现场,于 10:30 开始进行红外测温工作。“复测结束,确认 3 号主变高压侧套管 B 相引流排接头表面发热为168度,负荷电流193A,属危急缺陷过热,除此之外,还有两处发热缺陷。”变电一次班五级职员申琦向变电检修中心主任孙振兴汇报道。
35kV朱庄变电站负责淮北市朱庄矿整个区域的供电负荷,如不及时消除可能导致该区域停电。孙振兴得知情况后,立即上报至公司领导。随即,淮北供电公司领导小组迅速集结应急抢修队伍,秉持“安全第一、快速高效”的工作原则,组织变电一次、二次专业骨干人员进行研究讨论,科学制定抢修方案,明确现场的安全措施,调动检修、运维、调度、后勤等多个部门协同联动,做到分工明确、组织有序、管控到位。
8月12日18:30,淮北供电公司领导确定最终方案并发布停电信息,为将停电影响降到最低,决定于8月13日凌晨3:30至9:00开展抢修工作。
勠 力 同 心党员带头战高温
“紧急通知,朱庄变3号主变消缺工作提前,要求工作人员半夜2:30到达工区。”8月12日18:37,变电一次班微信群里,副班长唐健发送了这样一条通知。次日凌晨2∶30,抢修人员全部到达工区,把工器具和抢修物资材料搬运到电力抢修车上,换上工作服,整装出发。
哪里有紧急任务,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此次抢修工作中,国家电网安徽电力皖美(淮北)共产党员服务队迅速集结来到抢修现场,他们把鲜红的党旗插在了抢修现场,为快速高效完成抢修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淮北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办理好抢修工作票,在变电运维人员许可后,变电检修专业人员都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这场抢修“战斗”中。
虽然已过了立秋节气,但“秋老虎”的威力丝毫不减,因为没有风,深夜的空气潮湿闷热,大家仿佛在蒸笼里,接连几个小时的工作让抢修人员的每个动作都承重千斤。
“大家都喝口水,休息一会儿。”看着脸上的汗水都来不及擦拭,浸湿的工作服紧紧黏在后背上的同事们,身为老党员的申琦说,“安全带拿过来,我上去。”
即使已经在变压器持续工作两个小时了,老党员马兆杰也没有丝毫放松,他的工作服被汗水浸成深蓝色,从安全帽下漏出的几缕头发贴在两鬓,不时有汗珠落下,他顾不上这些,仍继续忙碌着。
授 业 传 灯快速抢修迎光明
探照灯的光影交错下,蚊虫飞舞,抢修人员丝毫没有受到干扰,他们或者攀爬至变压器顶端,或者匍匐在母线桥上,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坚定。每一次操作,都是对技术的考验;每一个举动,都是对耐心的挑战。他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是千家万户的光明与清凉。
在这场深夜的抢修战斗中,一场场实操教学也在同步上演。“旋姐,你帮我检查一下试验线有没有接错?”变电青年员工梁聪向师傅请教;扣紧后背绳,打紧安全带,变电青年员工李迁一步一步攀爬至变压器顶端,“璇姐,线夹已经夹在低压侧ABC三相上,可以开始试验。”试验仪器旁,变压器顶上,到处是老师傅们对青年员工指导的场景。老员工和青年员工肩并肩协同作战,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协作,更是变电专业精神的传承和技能的交流。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繁星逐渐消失,东方的天际泛起了鱼肚白。“我看到太阳升起来了,原来站在变压器顶上,能最先看到日出。”满头大汗的李迁站在变压器顶上眺望,笑着对大家说道。
早上7:30,鸟群从头顶掠过,天已经大亮。变电运检中心党支部书记海清跟随装满早餐的车返回到朱庄变电站,“吃饭了,赶快来吃点早餐。”抢修人员蹲在墙角,吃着还带着热气的肉包、鸡蛋,喝一口咸汤,一整夜的疲惫在胃的满足感中清洗一空,重新干劲十足。
“3 号主变发热消缺完毕。”“全部试验测量完毕。”8 时45分,各组向工作负责人翟雪松汇报消缺结果,在仔细检查现场确认无误后,终于在城市恢复了往日喧嚣的时候,抢修工作宣告完成。抢修人员们擦去额头的汗水,默默收拾工具,准备迎接下一次挑战。
守望星辰,迎接日出。在每一个深夜,电力工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光明。
(龙梦琪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