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隘口乡小圩村罗家老屋,一进两重七开间,属于四水归堂、廊弄交错、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徽派古建,也是以忠烈、廉洁而留名青史的浙江巡抚罗遵殿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共宿松县纪委列为廉政教育基地。
罗遵殿,生于嘉庆三年(1798 年),字“澹村”,号“有光”。道光十五年(1835 年)春,时年 37 岁的他,第二次参加京城会试,殿试荣登三甲。从道光十九年(1839年)外放唐山知县,到咸丰九年(1859年)擢升浙江巡抚,二十年间,他跨越了一级级官阶,更因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敢于担当,好评如潮,在上司眼中可谓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道光皇帝曾在朝堂上夸赞罗遵殿:“此本色书生也。”封建官僚,多有官威显摆,但罗遵殿从不摆官架子。在湖北工作时,他官至按察使、布政使,每次回家省亲,在宿松接壤的湖北黄梅停前驿必弃马下轿,从二郎河古镇步行北上,沿着鹅子畈蜿蜒小路,回隘口小圩罗家老屋。凡遇乡友,必作揖叙旧,叨念家常。
咸丰十年(1860 年)2 月 24 日,为解天京(今南京)之危,迫使清廷江南大营分兵,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施围魏救赵之计,亲率七千精锐,假扮清军,从芜湖出发,出宁国,取广德,占安吉,克武康,偷袭城池,势如破竹,3 月 11 日便兵临江南大营粮草供给地的杭州城下。3月19日,太平军利用在黄泥潭段城墙下挖出的地洞,用火炮炸开杭州城,罗遵殿拒绝下属备马劝逃,与家眷共五人同时殉难。
四十多天后,罗遵殿灵柩自杭州运抵宿松,在此驻防的曾国藩出城八里远迎,第二天再送灵柩回隘口老家。令人唏嘘的是,罗遵殿不但没给家里留下什么财富,而且丧葬费都要“众筹”。《清史稿·列传》载:“遵殿任外吏二十年,廉介绝俗,家仅土屋数椽,薄田半顷,胡林翼集赙,乃克归丧。”
清朝外放文官,有着与官阶对应的年俸、禄米、养廉银,收入不低。以三品按察使为例,年俸白银 130 两,禄米 130 斛,养廉银 6000 两,用度之外,资货不菲。罗遵殿从外放唐山知县开始,依次做过浙江湖州知府,做过与盐商打交道的两淮盐运使,做过负责粮饷军需的粮台总理,做过按察使、布政使,还做过富庶之地的浙江巡抚,说没存下几十万两银子,谁信呢?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揭露了封建官场的昏暗腐败。但为官几十年、拿着高薪的罗遵殿,居然是个“另类”,没让罗氏家族购置田产、裙带致富,没给进士第大兴土木、光耀门庭,没在男权弊习中作乐寻欢、内妾外室,其不贪财色、不慕虚荣的底线思维,值得人们尊敬。那么,罗遵殿的银子去哪了?据史家考证,多用于赈济灾民和水利工程等方面。
站在故居前,思想为之触动,心灵为之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