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9-1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当代美术作品选(三)》邮票发行

    摘要:本报讯日前,《当代美术作品选(三)》特种邮票发行。该套邮票一套3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老雪凝千古》《白云黄鹤》《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在设计上既有延续性,又有所创新。《老雪凝千古》原画作者为张仃,创

  • 2024药博会首届“亳州养生”文化节开幕

    摘要:本报讯9月8日上午,2024药博会首届“亳州养生”文化节在亳州开幕。药博会是展示健康理念、交流养生经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机遇。首届亳州养生文化节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养生活动,让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

  • 合肥城市记忆馆来了

    摘要:本报讯9月6日,对话庐阳——“走读老城”文商旅融合传承与创新圆桌会,在合肥城市记忆馆举办。来自全国文化、文创、文旅和传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合肥,围绕庐阳老城的历史文化传承、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

  • 怀宁石牌镇倾力打造公共文化空间

    摘要:本报讯近年来,怀宁县石牌镇立足新布局、新主体、新形态、新业态,倾力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安徽省戏曲文化小镇、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石牌镇综合文化中心是安徽省首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社会化运

  • 白露:秋气发初凉

    摘要: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斗指庚,人们迎来节气——白露。此时节,暑天的闷热基本结束,天气渐渐转凉。由于昼夜温差增大,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露水,故名“白露”。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解

  •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摘要:日前,电视剧《幸福草》在中央台一套热播。这部剧是以“菌草之父”林占熺为原型,主要讲述由研究员黎长欢(郭涛扮演)带领的中国菌草技术团队在异国他乡进行菌草种植、产业培育、技术推广,并帮助巴马拉人民走向富裕

  • “泳”往直前逐浪前行

    摘要:“加油!加油……再加把劲!”9月5日至6日,安庆市体育中心游泳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呐喊声、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备受期待的安徽省第五届职工运动会游泳比赛在此举行,来自各市、省直、省产业

放大 缩小 默认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电视剧《幸福草》观后感

   期次:第8412期   

日前,电视剧《幸福草》在中央台一套热播。这部剧是以“菌草之父”林占熺为原型,主要讲述由研究员黎长欢(郭涛扮演)带领的中国菌草技术团队在异国他乡进行菌草种植、产业培育、技术推广,并帮助巴马拉人民走向富裕的艰辛历程,展现了菌草技术“在全球落地生根”的故事。

本来,黎长欢已经准备退休,计划带着妻子出去旅游。结果,菌草团队的领队黎长安(黎长欢的六弟)在出发前因公殉职,悲痛之余,黎长欢毅然决然地接过了援助巴马拉的重担。为此,妻子失望,女儿愤怒。技术员郑伟龙,因爱人不理解他的工作,选择离婚,并要抢夺儿子的抚养权。年轻小伙黎翰,刚刚把女朋友调回他的城市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现在又过上了两国分居的日子。李春华虽然是个单身汉,却远离故土,不能在年事已高的父母跟前尽孝。他们四个人舍小家顾大家不远万里,奔赴他国,犹如巴马拉土地上的一场春雨、一道曙光、一片绿叶,用行动和爱心诠释着奉献和担当。

团队四人初到巴马拉,生活环境苦不堪言,没有电,自己发;没有菜,自己种;没有铡草机,自己用刀切。这些对他们来说,还不算什么。最让他们苦恼的是没有适宜种植菌草的土地。每到一处用铲子刨去,下面全是岩石。当大家气馁时,黎长欢鼓励道:“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后来几经辗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块比较肥沃的土地,只是来回要蹚过一条宽阔的河流,面对湍急的流水,李春华乐呵着说:“每天干活汗流浃背,过河就算我们洗澡了。”他们总能在苦中找到乐趣,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挫折,始终能够坚定信心和勇气,想出办法去应对。正如黎长欢所言:“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好害怕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种植菌草的地选好了,却是杂草丛生,茅草长得有一米高。仅凭团队四人的力量很难开发出来,他们通过玛莎雇佣了当地的一些劳工来帮忙。第二天,到了地头才发现,来的都是女人,有年近半百的,有年轻气盛的,就是没有一丁半点男人的影子。他们诧异地问玛莎:“都是女人,这怎么干活?”玛莎回答:“我们这里几千年来都是女人干活,男人从来不干。”不仅如此,部落之间频发的冲突也影响着菌草技术的推广。一次,瓦伊部落和维桑部落大打出手,研究所秒变救护站,受伤民众一个接着一个被抬进来,狼藉满地。好几次,黎长欢化身和平使者要去调解矛盾时,女儿芷薇为他的安全着想,不断劝阻,黎长欢严肃地说:“外交无小事。”事实证明,唯有合作互助,友好往来,才能走出贫穷的困境,实现和平发展。

幸福草的花语是“幸福的开始”。黎长欢团队就像幸福草一样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哪怕遭遇九九八十一难,也“总有办法”,因为他们的信条是:中国人绝不能当逃兵,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李芙蓉)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