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9-1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中秋的灯笼

    摘要:中秋佳节,各式各样的灯笼恰似夜空中熠熠生辉的繁星,将人们心中的温暖与喜悦点亮,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时期,京城开封便盛行在中秋节挂灯笼。人们坚信,灯笼蕴含着

  • 苔花的孤独与幸福

    摘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借物咏志,山川河流、星辰大海、花草树木皆入诗章。我们在诗词里感受融于月中的思念,欣赏菊之高洁、梅之坚韧、莲之纯净,却常常忽略那不起眼的它。“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是孤独的,它

  • 秋色正中分

    摘要:当一缕清凉的风从我面颊拂过,恍如在耳畔说了句问候语,我便知道秋分节气已款款而至。早在汉代,《春秋繁露》中就写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由此可知,秋分这天,昼夜均,寒暑匀,秋色中分,

  • 山村秋来满眼红

    摘要:清晨,撷一缕秋风,沐一身朝辉,轻轻地上路,去探望喜欢的山村,就像孩儿探望年迈的母亲,去领略那山村风情。爬了一道高高的云岭,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粉墙黛瓦马头墙,倏地冒出来。山村像是襁褓中的婴儿,静静地躺

放大 缩小 默认

苔花的孤独与幸福

   期次:第8418期   作者:□许焕娟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借物咏志,山川河流、星辰大海、花草树木皆入诗章。我们在诗词里感受融于月中的思念,欣赏菊之高洁、梅之坚韧、莲之纯净,却常常忽略那不起眼的它。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是孤独的,它终日蜷缩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丝毫感受不到被阳光抚摸的温情。它渺小而卑微,没有人称它为花,甚至怕因它而滑倒便嫌弃地绕开。好在,它遇到了袁枚,一个懂它的人。他对它赞叹不已,赞叹它在无人问津时的悠然自得、在困境中不失对未来的憧憬……

人到中年,愈发喜爱苏轼。他的《自题金山画像》里有这样一句感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时的他,想必也如同一朵苔,孤独而又茫然,郁郁不得志却依然固执地不愿向生活投降,唯有自嘲,安慰一下自己千疮百孔的心。

苏轼的人生亦如苔花般孤独且坎坷。满腹经纶、才华盖世又如何?他不趋炎附势、不曲意逢迎,注定在官场举步维艰。每到提拔之际,总有人使绊子、告黑状;一旦不顺,落井下石者众多。他如一朵孤独的苔,在人生的困境中挣扎……

但苏轼又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懂他的张怀民,清冷之夜,两人共赏明月,共抒情怀。历经沧桑、饱经挫折后,他拥有了淡定与从容。“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轻吟,尽显豁达。他虽曾如苔般平凡,却终究绽放出璀璨光芒,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颗无法取代的星。

平凡如你我,或许如苔一般默默躲在某个角落,忍受着孤独。然而,苔花虽小,亦有幸福。

瞧!那苔花,在角落里努力生长。它与雨露相拥,与微风嬉戏,在自己的世界里顽强而快乐。它虽不起眼,却用自己的方式装点着世界。苏轼又何尝不是?在黄州,他仕途断绝,却能感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绝望中寻得心灵的宁静;在惠州,寄情山水,为百姓办实事,修筑“两桥一堤”,几颗荔枝便能让他欣喜不已;在儋州,治疗百姓疾病,带领百姓弃旧习、务农桑、开辟学府、讲学明道,为海南文化发展史写下厚重一笔。他的作品如清风自外来,他的乐观与豁达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后世许多人。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人生常态。我们如苔花般渺小,却也能如苏轼一般,在孤独中坚守,在困境中成长。

如今的我,从教二十余载,虽不是“优秀”与“模范”,却坚持秉持初心,躬耕教坛。虽无丰功伟绩,却也能在学生的进步、家长的肯定中收获喜悦。难忘那个父母离异后孤身一人生活的小男孩问我:“老师,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难忘那个抑郁的女孩和我聊天后脸上的笑容……这些,便是一朵苔花的快乐!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朵朵苔花,在平凡中终将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迎来自己的春天!即便孤独,亦能幸福。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