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征战过荒漠戈壁,他参与过黄河、长江、淮河等6个大跨越特高压工程建设,他援助过西藏电网建设??他就是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送电分公司工程技术科副科长、±800千伏雅江线(云3标)临时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李凯。
同事们说起这个皮肤粗糙、黝黑的东北汉子,最多的评价就是敬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年到头都要在全国各地的工地上跑,只有公司有事召回的时候才能回合肥一趟,顺道回家看看,他一年在家陪家人的时间都不到一个月”。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正是他日常工作的最好写照。为了更好地摸清负责项目的基塔位等情况,风吹日晒、翻山越岭是常态,有时候山上没有路还需要自己开路,李凯自己也调侃:“为了爬上去我们经常是‘四驱驱动’,手脚并用。”
2016年,为了高原上的万家灯火,在孩子4个月的时候,李凯主动请缨出发援藏了。这一去就是将近两年时间。由于西藏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很少回家探亲,妻子担心孩子有高原反应,也无法来看他。当说起这段经历,李凯语速放慢了:“因为我完全没法照顾家,我爱人只能辞职回去照顾孩子,那段时间她确实很辛苦。”
作为一个80后,李凯有一双看起来比60后还要粗糙的手,手上的皮肤凹凸不平,看起来还有点变形。这是从2009年开始就有的老毛病了。那时,他负责跨长江工程项目的技术支持,为了把工作做到更细致,每天早上8点起,熬夜到次日凌晨二三点才睡,手上就开始起水泡,严重时,一搓毛巾就会长一手大水泡。医生诊断是熬夜熬得凶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当他被问起会不会因此影响工作的时候,他只是笑笑说:“创可贴缠一下就好,工作还是要继续嘛!”
在李凯的日常工作中,精益求精一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在西藏米林县、藏中联网21标架线工地上,第三区段地线展放完成后,现场施工人员向他反应,地线放出的长度比布线少200米。张力机操作手说是李凯的布线表有问题,“我们的机器采用的是电子计数,十分准确,肯定是你的计算出了问题”。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导线展放,李凯连夜校核数据到凌晨4点多仍未发现问题所在。为把问题搞清楚,他6点半起床又去了工地,经现场多次验算,得出张力机每米多记5厘米误差的理论,后经张力机操作手与厂家确认,是因计数参数设置错误造成的,经调整为后续施工带来了极大方便。“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敬业、精益、专注的品质,也是一种创新的驱动力。在新吉阳长江大跨越组塔施工期间,架线时正好遇上大雾天气,而传统的架线都是使用经纬仪利用光学原理进行弧垂观测,对能见度要求很高,而按照经验这种大雾天气可能持续的时间不能确定,1、2、3天的情况都有,这就导致现场近90人只能停工等待。李凯就想,既然这种传统的方式有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那我能不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出更稳定便捷的测量方式呢?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成功研制出了“基于GPS/北斗定位及拉力传感器测量技术”的国内首套“架空输电线路导地线弧垂非视觉观测系统”,有效解决了雾区、夜间施工弧垂观测难题。
自工作以来,他一直坚持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开展创新创效,攻破诸多技术难题,他设计了“输电线路跨越塔抱杆组立在线动态智能监测系统”,自主研制了“2牵3”放线施工走板智能监测系统,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明专利1项。
(本报见习记者 何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