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一共生了 13 个孩子,前面 11 个都因为贫困、饥饿不幸夭折,唯独出生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年的我和妹妹活下来了。”谈起家庭经历,出生于 1949 年的共和国同龄人杨良金感慨颇多。
杨良金退休前是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他培育的“良金 1 号”早稻品种,因增产效果显著,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芜湖地区主栽品种,辐射面积2000 多万亩,带动农户 1000 多万户,增加粮食千亿斤,创直接经济效益超过千亿元,被群众亲切称为“农民科学家”。除此之外,他还是全国劳模、中国好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人才一等功、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数不清的荣誉背后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农民。
情愿低头求土,不愿抬头求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杨良金想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彼时已把木匠当主业的他决定投身田野。杨良金说道,“我家祖祖辈辈种地,却仍旧产量不高,我想在农业上多学一点知识,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也能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怀着这样的初衷,杨良金一头扎进了田里,他白天地头耕作,晚上刻苦钻研,自学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只有小学文化的他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同音字代替,遇到不懂的技术就会步行几十公里,到县城向专家求教。1982 年,他在田里发现了一棵水稻“变异株”,经过连续 4 年的跟踪培育,终于在1985 年成功培育出了稳产、高产、优质的早稻新品种“良金 1号”。
“1”是开端,是起点,“良金 1 号”水稻的命名也是鼓励杨良金在水稻的培育上再接再厉。经过数十年潜心研究,杨良金终于不负期望又陆续培育出“良金罗莎”“良金软珍”等优质水稻品种,2023 年,“良金罗莎”“良金软珍”参加“第四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中国区总决赛”并一举荣获籼稻组 2 个金奖,其中“良金软珍”位列排名榜第一名。
除在水稻上的成就,杨良金还深耕油菜领域。他曾连续7 届登上国际油菜学术大会讲坛;他研究的“油菜王”单株产量达到了 2059.6 克,获得世界吉尼斯之最成果;他的油菜超稀植栽培技术,平均亩产突破了 250 公斤;他研究的“优质水稻‘一种两收’再生稻后茬油菜”栽培模式节约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粮油产量,增加了农民种田的经济效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著名油菜栽培专家赵合句、张春雷,杂交油菜之父李殿荣曾评价:“他是我国油菜栽培史上一位杰出的农业专家,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为农民奉献的美德,成为我国从乡村田野走上科学圣殿的杰出典范。”
“传帮带”,带出了无数名乡土人才
心怀报国之志,杨良金想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为此,杨良金特意为当地群众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村民王大财原来家庭生活贫困,自 2007 年开始,每次举办培训班,杨良金都邀请王大财参加,除教给他理论知识,从育秧到器械插秧,手把手教他科学的水稻种植技术,现如今,王大财已成为靠种田拥有千万资产的农民。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谈及自己的帮扶对象,他一脸欣慰:“现在王大财也成为芜湖市的劳动模范啦,我教会了王大财,王大财带出了葛良臣(当地致富带头人),葛良臣带出了后其松(当地致富带头人),就是这样的‘传帮带’,带出了无数个乡土人才”。
退休不褪色,余热亦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手中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杨良金将总书记的话深深放在心里,退休后,依然长期驻扎在农村一线,常态化开展农业培训、爱心帮扶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
“我制定了退休计划,每年 3 月至 5 月、8 月至 10 月,我的义务培训总是排得满满的,有时上午一个乡,下午一个镇,晚上还要去一个村。”杨良金表示,“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因为我出生、成长在新中国,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到新中国成立 80周年时,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到农村去,还能站在农村的讲台上继续播撒科技的种子。”
(本报记者 梁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