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踩着新中国成立的鼓点来到人世的。”1949年11月,周其成在安徽省金寨县果子园村呱呱坠地,从此,他的生命便与这片红色土地紧紧相连。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他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壮丽历程。
童年时期的周其成,早已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赤脚踏上求学之路,无论严寒酷暑,都未曾退缩。回忆往昔,那条冬日里寒气逼人的冰河、那条通往县城、需徒步两日的中专求学路,都成了他坚韧不拔精神的见证。
中专毕业后,周其成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工作中,从学校到人民公社,再到水电局、县政府,42年的职业生涯,他与党同行,党龄长达52年。在金寨这片曾经贫困率高达99%的土地上,他始终致力于改善民生,解决百姓温饱问题。虽已退休多年,谈及往事,他满怀感慨,滔滔不绝。
而今的金寨,在国家政策的春风下,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到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金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红绿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让金寨的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红色记忆,体验绿色生态。仅 2023 年,金寨就接待了超过1500万人次的游客,创造了近百亿元的综合收入,成为安徽红色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这段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周其成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03 年8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金寨,指出要“做好新形势下金寨红军史的搜集、整编、研究工作”。随之,金寨县于2003年9月18日成立了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任命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周其成为会长。这是全国第一个专门研究红军历史的研究会。“我爷爷弟兄五个,三个都牺牲在战场上,还有我大伯,因为都没有结婚,没有直系亲属,也找不到三个以上的证明人,他们的名字,都进不了革命烈士纪念堂……”周其成告诉记者,他家这种情况在金寨比较普遍,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10万金寨儿女血洒疆场,仅10500人留下了姓名。
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周其成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重大,红军历史研究工作刻不容缓。
红研会自创立之初,便遭遇了重重挑战,研究资源的稀缺与团队的新生状态成为了摆在面前的两大难关。然而,周其成不畏艰难,毅然踏上了搜集与整理红军历史资料的征途。“我们组织四五批同志分赴全国各地拜访金寨籍的老红军及其家属,即便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至耄耋之年,甚至病卧在床,我们也要去逐一拜访。”周其成深知,每一次的探访都是与历史的对话,这些老红军们,他们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是后人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历经数月的辛勤努力与不懈追寻,他们成功抢救并搜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既有详尽而深刻的文字叙述,也有珍贵无比的影像档案。经过团队的艰辛付出,最终,50万字的《金寨红军史》于 2005 年 9 月 16 日正式出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出版座谈会。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金寨红军历史研究的空白,更让当地的红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岁月如歌,转眼间,周其成已步入古稀之年。谈及未来,他满怀希望地表示:“我已经75岁了,但我们的祖国还正年轻,希望她能越来越好。”在采访的尾声,周其成的电话响了三次,都是小孙女打来的。谈及孙女,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份家庭的温馨与他对国家的深情厚谊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本报记者 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