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0-1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杨良金在农民田里查看水稻长势(受访者提供)

  • 摘要:小学生们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受访者提供)

  • 摘要:小岗村旧址中陈列的“大包干”契约孙庆/摄

  • 严宏昌:按下红手印过上好日子

    摘要:土地,是严宏昌一生绕不开的血脉脐带。严宏昌出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岁。1978年岁末的一个寒夜,他与其他17位村民一起贴着身家性命发起了“大包干”。“大包干”一石激起千层浪,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

  • 周其成:金寨的红色传承与绿色崛起的见证者

    摘要:“我是踩着新中国成立的鼓点来到人世的。”1949年11月,周其成在安徽省金寨县果子园村呱呱坠地,从此,他的生命便与这片红色土地紧紧相连。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他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壮丽

  • 杨良金: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

    摘要:“我的母亲一共生了13个孩子,前面11个都因为贫困、饥饿不幸夭折,唯独出生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年的我和妹妹活下来了。”谈起家庭经历,出生于1949年的共和国同龄人杨良金感慨颇多。杨良金退休前是芜湖市湾沚区

  • 与新中国同龄与时代共进步

    摘要:编者按75年,光辉岁月弹指间,75年,中华大地沧桑变。国庆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与新中国同龄的劳动前辈们,听听他们讲述与新中国共成长的峥嵘岁月、个人经历、难忘记忆……对于这些新中国同龄人而言,他们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其成:金寨的红色传承与绿色崛起的见证者

   期次:第8429期   

“我是踩着新中国成立的鼓点来到人世的。”1949年11月,周其成在安徽省金寨县果子园村呱呱坠地,从此,他的生命便与这片红色土地紧紧相连。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他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壮丽历程。

童年时期的周其成,早已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赤脚踏上求学之路,无论严寒酷暑,都未曾退缩。回忆往昔,那条冬日里寒气逼人的冰河、那条通往县城、需徒步两日的中专求学路,都成了他坚韧不拔精神的见证。

中专毕业后,周其成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工作中,从学校到人民公社,再到水电局、县政府,42年的职业生涯,他与党同行,党龄长达52年。在金寨这片曾经贫困率高达99%的土地上,他始终致力于改善民生,解决百姓温饱问题。虽已退休多年,谈及往事,他满怀感慨,滔滔不绝。

而今的金寨,在国家政策的春风下,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到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金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红绿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让金寨的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红色记忆,体验绿色生态。仅 2023 年,金寨就接待了超过1500万人次的游客,创造了近百亿元的综合收入,成为安徽红色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这段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周其成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03 年8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金寨,指出要“做好新形势下金寨红军史的搜集、整编、研究工作”。随之,金寨县于2003年9月18日成立了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任命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周其成为会长。这是全国第一个专门研究红军历史的研究会。“我爷爷弟兄五个,三个都牺牲在战场上,还有我大伯,因为都没有结婚,没有直系亲属,也找不到三个以上的证明人,他们的名字,都进不了革命烈士纪念堂……”周其成告诉记者,他家这种情况在金寨比较普遍,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10万金寨儿女血洒疆场,仅10500人留下了姓名。

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周其成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重大,红军历史研究工作刻不容缓。

红研会自创立之初,便遭遇了重重挑战,研究资源的稀缺与团队的新生状态成为了摆在面前的两大难关。然而,周其成不畏艰难,毅然踏上了搜集与整理红军历史资料的征途。“我们组织四五批同志分赴全国各地拜访金寨籍的老红军及其家属,即便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至耄耋之年,甚至病卧在床,我们也要去逐一拜访。”周其成深知,每一次的探访都是与历史的对话,这些老红军们,他们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是后人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历经数月的辛勤努力与不懈追寻,他们成功抢救并搜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既有详尽而深刻的文字叙述,也有珍贵无比的影像档案。经过团队的艰辛付出,最终,50万字的《金寨红军史》于 2005 年 9 月 16 日正式出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出版座谈会。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金寨红军历史研究的空白,更让当地的红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岁月如歌,转眼间,周其成已步入古稀之年。谈及未来,他满怀希望地表示:“我已经75岁了,但我们的祖国还正年轻,希望她能越来越好。”在采访的尾声,周其成的电话响了三次,都是小孙女打来的。谈及孙女,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份家庭的温馨与他对国家的深情厚谊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本报记者 孙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