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近日,在滁州市定远县界牌集镇徐小村,十余位老人唱起了《丰收歌》,悠扬的歌声在互助养老站点回荡。加入互助养老小组后,这些老年人经常一起唱歌、跳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定远县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居住在农村的老人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日常照料和情感支持。近年来,定远县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充分激发村集体和村民的内生动力,发展出一条少投入、易操作、可持续的农村互助养老路径,农村老年人养老有了新选择。
搭建互助养老服务体系
“蔡老师,有几位老人想理发,能不能帮忙找个理发师过来?”“我马上联系理发师,明天上午8点半到你们站点。”这是今年 8 月初,界牌集镇徐小村朱扬组互助养老站点负责人杨朝如和徐小村养老服务中心总站负责人蔡欢欢的对话。在定远县,像这样的总站和互助养老站点还有很多。
为做好农村互助养老工作,定远县按照“党建引领、政府支持、村级主办、专业机构承办、群众参与”的思路,秉承老年人自愿参加、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构建了“1+1+N”站点服务体系。第一个“1”是指乡镇党委,负责引领互助养老工作;第二个“1”是指村养老服务中心总站,由村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维护管理,负责指导各站点互助养老服务工作运行;“N”是指若干个互助站点,统筹考虑多种因素,站点设在各村民组的老年人家中,由站点签约老人负责维护管理。
为提升互助养老服务的体验感,在村级党组织的指导下,总站对各站点加强规范化管理,采取了多项措施,比如要求按时开放站点,方便老年人自主开展活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免费理发、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在每个站点协调安排两名低龄健康老人辅助站点负责人做好场地准备、秩序维护和器材看管等工作。
制定清单提供精准服务
定远县把提高互助养老服务的精准性摆在重要位置,尤其关注高龄、失能、独居老人的急难愁盼。农村老年人最担心什么?最需要什么?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定远县对老年人服务需求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制定了互助养老服务清单,包括困难帮扶、健康体检、心理疏导、助餐助医等 15 项内容,并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定制服务。
“有互助养老站点和覃叔叔的照顾,我就放心多了。”75 岁独居老人刘乃文(化名)的儿子说。刘乃文患有慢性病,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总担心他的日常生活。2023年,刘乃文报名加入互助养老小组,与62岁的覃万福(化名)老人签订协议,形成互助帮扶对子,他的儿子总算可以安心工作了。
“为了让双方各负其责,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互助养老需要签订协议。”据定远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村委会、互助养老站点负责人、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帮扶的老人都要履行协议签订手续,保障互助养老健康有序发展。
据了解,互助养老协议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村委会与各互助养老站点负责人签订站点建设协议,明确由村委会向站点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指导帮助,站点负责活动开展、器材维护、情况报告和服务统计等工作;另一种是村委会与老年人及其子女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老人参加互助养老服务,如老年人发生意外事件、突发疾病等情况,由老年人及其子女承担相应责任;还有一种是村委会与结对提供帮扶的老年人双方签订协议,由低龄健康的老年人与高龄、独居、空巢、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建立互助帮扶“对子”,相互帮助、相互关照。
汇聚资源提升服务效果
“有这么多志愿者来探望我,跟我拉家常,我觉得自己又多了家人。”今年 85 岁的张启枫(化名)是位独居老人,以前一个人的生活很沉闷,现在有了志愿者的关心关爱,他的心情好了许多。
定远县以党建带群建,倡导更多人加入到互助养老工作中。村级党组织通过召开宣讲会、协调会等方式对农村互助养老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利用赶集、入户走访等时机,宣传农村互助养老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参与方法,提升村民对互助式养老的认知度,同时鼓励老有所为、倡导互助共济,引导老年人主动参与。
如今,在定远县的一些村庄,互助养老服务内容不断扩充,提高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比如“五老四员”成立宣讲团,开展“学党史、听党话、颂党恩、跟党走”、防诈骗和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等活动;由党员干部带头,组织有能力的老年人建立夏季防溺水安全巡护队,排查隐患,参与汛期巡堤巡河、夜间值守等;成立“初心”老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为老助老活动等。
此外,定远县还邀请医生、社工等专业人员开展高龄老人探视走访、老年人健康体检、心理疏导等活动,一系列贴心、暖心的举措让老年人的幸福感成色更足。(阮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