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0-2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秋深杮子红

    摘要:

  • 雨中虎凹

    摘要:爱上庐江虎凹,只需一眼。环凹皆山,茶园遍布,树木丰茂,花草成片,流水潺湲。雅致精美的民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层层、一间间、一幢幢,既保留乡野的古朴,又融入城市的时尚。古典与现代、新生与老派,自然美、

  • 行走的善意

    摘要:前几日,我带父亲去上海看病,在门诊大厅过安检时,遇到一个穿着黑色T恤、蓝色牛仔裤的年轻男孩。他看到我左手一个行李箱、右手一个大蛇皮袋,行动多有不便,就走上前来问我:“姐,你需不需要帮忙?”还未等我作出

  • 霜降的色彩

    摘要:如果把二十四节气比作一块调色板的话,在我认为,霜降的色彩是其中最为饱满,也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那寒霜的白,那枫叶的红,那菊花的黄,那芫荽的绿,那山芋的紫等等,无一不在告诉准备过冬的人们,这个节气不仅处

  • 六尺巷里家风深

    摘要:10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安徽。17日下午,习近平在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同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了亲切交流。桐城市有两张名片:一张为早已彪炳中国文学史册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尺巷里家风深

   期次:第8442期   作者:□江志伟

10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安徽。17 日下午,习近平在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同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了亲切交流。

桐城市有两张名片:一张为早已彪炳中国文学史册的“桐城派”,另一张则是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国家3A级风景区“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环城路,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巷子全长100米,宽 2 米(六尺),巷子路面全以鹅卵石精心铺就。巷子两边分别是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宰相府邸与吴氏宅墙院的围墙,围墙内树木参天葳蕤,围墙外穿巷绿风清幽。

“六尺巷”本身,其实并无什么锦绣美奂之处,只不过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而已。即便是现在已经成为国家 3A 级风景区之后,增添了诗画照壁、诗山、曲廊、围墙及“懿德流芳”“礼让”两牌坊等景点,也还是那么的素朴无华。

然而,“六尺巷”又确实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而是一条名驰遐迩的名巷,其名就出名在它的由来上,就出名在它的故事中。据《桐城县志略》载: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空地,吴氏徒用之。张氏家人驰书于都,张英批诗于后寄归,劝告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成此巷“六尺巷”,并成为劝人友善、和睦、相敬、礼让的鲜活教材。从此,“邻里礼让、友善和睦”的美德,不但成为了张、吴两家代代传承的家风,而且更成为了西后街区一带的“街风”,乃至于成了整个文都桐城的“城风”。正因为如此,桐城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等殊荣。

“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在六尺巷中徜徉,桐城的文友边走边给我讲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六尺巷轶闻”:那是2008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在与讲解员谈到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吴家今人评说吴家古人,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吴仪对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细,临离开时,吴仪很严肃地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而在《桐城县志》里,则收入了这么一则“六尺巷大事”:1956年,毛主席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吟诵了那四句诗,形象地阐述了国与国之间只有遵守和平友好准则,谦让、平等,才能推进两国的友好关系。

在六尺巷中徜徉,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游客”的身份,因为这儿几乎没有什么称得上风景的视野耐人欣赏;然而,耳畔反反复复地震响着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谱就的家风强音,眼前就穿越出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一生为人宽厚的张英先生,晚年归隐附近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路遇挑柴人都主动以礼相让的动人画面,就想:这“六尺巷”何其只有区区六尺?在我们的眼中,它是世界上最宽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般的康庄大道——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这“六尺巷”又怎么只有桐城一处所独有?在我们的心中,在神州大地的版图上,处处都应该有一条“六尺巷里家风深”的“六尺巷”;在每个人的心田里,都应该有一条“远亲不如近邻”的“六尺巷”——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的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