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酿”好纸。这里的好水造就了闻名世界的“中国宣纸”,成就了“中国宣笔之乡”“中国木梳之乡”产业……
好水有深情。这里既有李白笔下“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还有藏匿着时光秘密的章渡老街、赤滩古镇、马头老街……
这 好 水 来 自 宣 城 的 青 弋江。近三年来,青弋江各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和达标率为100%,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 备 用 水 源 地 水 质 达 标 率 为100%。尤其是 2023 年以来,这“弋江”清水有了更高的跃升:出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与 2021 年同期相比,下降3.41%,河流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达到100%,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 85%以上,其境内幕溪河、漕溪河两条河流跻身省级幸福河湖。2024 年青弋江(宣城市段)入选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青弋江是宣城市重要饮用水源,长江一级支流,流经宣城市泾县、宣州,经芜湖汇入长江,流域总面积7195平方公里,河道全长297公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青弋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矛盾显现,开矿、采砂造成水土流失,畜禽养殖业、造纸业、旅游民宿业快速发展,冲击着水环境承载力。
近年来,宣城市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专项攻坚行动,以建设美丽河湖为抓手,全面构建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坚决守护好“弋江”清水,加快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织好“护水”网为
政之要,其枢在水。为编织好青弋江流域“护水网”,宣城市探索形成了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治水机制和责任体系。
用好治水“指挥棒”。宣城市坚持“一把手”带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环委会主任。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管护责任体系,确定市长为青弋江宣城市级河长,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县委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督导,分管领导定期调度点评的工作机制。全市共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 238 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河长”巡河、护河、治水的工作新格局。
谋好规划“一张图”。强化顶层设计,2017年以来,分阶段制定实施了《宣城市“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青弋江流域(泾县段)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目标、细化任务,按时序全过程推进青弋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探索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谋划编制了《泾县牛岭水库流域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省级评审,为建立健全协同保护水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协作“一股绳”。发挥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群众团体等优势,推深做实“河湖长+”“林长制+”协作,构建“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生态护河员”“河湖长+志愿者”联动模式,实现生态重点领域全链条、网格化、全覆盖巡查管护。近三年来,从上游至下游、从干流到支流,区域协同、流域齐治、江河湖并治,宣城各部门同心聚 力 ,勠 力 攻 坚 ,累 计 巡 查 检 查 6.4 万 余次,解决各类涉河、涉林问题 3207 个;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开展禁捕专项行动110 余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 75 起、刑事立案 28 起。
走好“治水”路
水环境好坏,关键看源头。宣城市按照“城乡生活污染集中治、工业点源污染重点治、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总体思路,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打出系列治水“组合拳”。
把好环境执法监管关。美丽河湖的建设与保护离不开强有力的执法,宣城市全面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不符合产业准入条件的项目坚决不引不上,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严格执行“1515”岸线分级管控,严禁在青弋江 1 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扎实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全力推进沿线集镇、城中村、工业园区等区域截污纳管,建立起自动监控预警系统,打造“污水零直排区”。
打赢人居环境整治仗。常态化开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大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在青弋江(泾县段)率先完成日处理 4 万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污泥深度处理工程,建成投运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转运项目。利用 PPP 模式实现 10 个乡镇政府驻地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同步建成村级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3处,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清退青弋江(泾县段)两侧26户不适宜养殖的畜禽养殖场,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3%,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解决好突出“老大难”。实施宣纸书画纸、方解石加工、铸造、农家乐、民宿等行业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开展“散乱污”排查整治,累计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 131家。实施“退砂还岸”工程,妥善处理青弋江沿线29处砂场的整治、关停、清退清场,完成岸线修复20公里。严打盗采砂石,查处违法采砂案件 26 起,打掉非法采砂团伙 2 个;实行治砂治超票证制、稽查制、监控制“三制”管理,强化涉水项目砂石监管,有效解决了境内青弋江流域69公里砂石监管难题,基本实现整治“长制久清”。
念好“绿水”经
守护好水,治理好水,更要利用好水。宣城念好“绿水”经,蹚出了一条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崭新“水路”,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实现“岸绿”。投资12 亿元实施青弋江流域(泾县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累计清淤河道 150 万立方米,完成城西、城南段堤防工程,以及青弋江二桥桥头景观、青狮路景观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扬子鳄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累计投入整改资金约4亿元,完成扬子鳄栖息地土地流转、居民搬迁、生态环境修复、扬子鳄野外放归等工作,增补适宜栖息地较 2009 年国务院批复面积增加 963.97公顷,累计放归扬子鳄 443 条。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40家在册矿山和12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完成。先后投入 8.4亿元,有序推进小流域治理、疏浚和清淤,近三年完成河道治理40公里。
加快转化水生态价值实现“活水”。借一江清水华丽转身,形成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沿江河经济带。
“生态+农业”方面,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蔬菜、烟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茶园近10 万亩,蔬菜播种面积 4.19 万亩,拥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76个,创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 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个。“生态+文旅”方面,青弋江沿线充分挖掘县域自然景观特色资源,建成生态型景区18个,拥有国家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 7 个,桃花潭景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平台”方面,成立泾县“两山转化”公司,将零散化、碎片化的水利、林业、国土等生态资源入库,创新推出“两山村级集体经济贷”“两山项目贷”等金融产品,累计贷款303户、金额2.25亿元,有效解决了生态开发项目融资难问题,在水环境提升中实现产业透“绿”、群众添“金”。
一江风光,一江画卷。作为流入长江的一级支流,青弋江从水生态被破坏中蝶变成美丽河湖,成为宣城奋力书写长江经济带(宣城段)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周明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