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浮槎山是由浮槎之筏幻化而成,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一直吸引着我走向这座神秘的山,国庆小长假,我来到了浮槎山脚下。
在登浮槎山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老樵夫,他给我讲述了这座山的许多故事。传说,天河与海原来相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传说晋隆安年间,新罗国金乔觉向其表兄玉皇讨官,遭拒后,怒发冲冠,不慎跌落人间。他想乘浮槎之筏再上九霄。当时木筏上有九条龙正在饮水,尾巴交错在筏中,金乔觉只好坐在龙尾,九龙不支,纷纷逃往南天门。玉皇大帝闻知,降旨以雷击毙。霎时,木筏遂变为山,九龙亦成九座山峰。
浮槎山原是合肥第一高山,后来区划调整,便让位给庐江的牛王寨。浮槎山并不高耸,属典型江淮丘陵地带,公路随山势起伏,而无急弯险坡。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前行,眼睛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浮槎山的秋是原生态的,虫鸣掠地,群鸟栖枝,蝶飞蜂舞。
车停在大山庙前广场,大山庙也叫甘露寺。庙是新修的,大白墙,很是醒目。庙修在一个高处,主殿两进一院两厢。寺门空寂,了无人踪。大山庙直到山顶有大片山地,多开辟成了茶园。茶园面积有数百亩,簇簇茶树依山势而种,纵目望去,给人一种层层叠叠的漫山遍野感。
在茶园中,孤突地露出几块巨石,仿佛从天外凭空而落。这些巨石被数棵杂树包围,在山顶形成了景观。仔细看,树缠石、石生树,不知是树撑开了巨石,还是巨石天然有缝隙让树傍生出来。一块巨石上,有新刻的“浮槎山”字样,被涂成了鲜艳的红色。
环顾张望,群山绵淼,逶迤无尽;山岚地气,弥漫充溢;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令人如据船桅,随波浮沉,御浪乘风,顿开胸廓。想到这浮槎山何以名之“浮槎”,或曰浮巢山、浮山,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从山顶下行,不多远,有几栋建筑物,都是用大片石筑就、水泥沟缝,显得特别厚重结实。进门就有一个院落,迎面是一块新立的石碑,上书“天下第七泉”,旁边有小铭牌,上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浊二泉(合巢泉)”。“清浊二泉”,二泉相连,一清一浊,北方南圆,清旧称“合巢泉”,方为清泉为合,圆乃浊泉为巢。浮槎山旧时在庐州和巢州的地盘上,二泉用“合巢”命名倒是公平。离乳泉南侧20米处,隐约有几间茅屋掩在浓雾之间。走到近前,才发现茅屋前后共两幢,中间围成一个小院子,四周皆有高树庇护,浓荫遮蔽。盖因年代久远,外墙已爬满了藤蔓植物,内院也是柴门紧闭,荒草萋萋。记得晚清“合肥三怪”之一的徐子苓,在其诗作《浮槎画障歌》中,曾留有“草堂霜紧万木秃,青山无端入我屋”的妙句。面对眼前情景,我不禁想当然地认为这位怪诞而有高才的文坛先辈,当年就是在此屋栖息、品茶并吟诗的。
其实,浮槎山的泉水真正得名,全仗欧阳修的《浮槎山水记》。话说欧阳修有一位担任庐州太守的朋友叫李候,虽然家世累富,却雅人高致,不辞千里差人送浮槎山的泉水到汴京,请欧阳修点茶品评,于是欧阳修写下这篇近 700 字的短文。文中的警句为“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我们此行匆忙,下次再来,必定要在浮槎山泡一次茶,体会欧阳修所谓“彼富贵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水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