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黄山市歙县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号召,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总工会切实履行县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职责,成立县工匠学院,形成“1+N”制度体系,有力推动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坚持评先评优 打造闪亮名片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模、工匠的评选工作,通过严格的评选程序,选拔出一大批在各行业、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产业工人。
截至目前,歙县共评选出各级劳模 163 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76 人及各级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 44 家、工人先锋号获得单位 43 家。
“这些先进典型涵盖了先进制造、技能科技、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信息交通、能源电力、教育民生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既有地方国企的代表,也有科 技 型 非 公 企 业 的 佼 佼者。”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在调研中,县总工会发现,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作用发挥明显,团队分工合理,活动场所、设备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他们不仅有明确的技术攻关课题和创新目标,而且工作经费有保障,管理运行、考核奖励、成果转化等制度健全。例如,全国劳模晏文娟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洪学江,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还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为产业工人树立了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劳模、工匠还能够聚焦本单位、本地区、本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活动。”据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持续改进、创新工作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成果显著。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工作室发挥了重要的孵化平台作用,通过技术培训、业务交流、师徒帮教等,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示范性,为歙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洪学江与非公企业黄山华亿科技有限公司结对,并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黄山华亿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增长;县劳模孙永法创建劳模创新示范平台,培养了30名技能人才;县劳模吴笑梅组建了以各学校老师为主的 50 余人的教师传承人队伍,培养了 160 余名“酵母式”传承人,其中包括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21人、县级传承人 13 人。此外,周健劳模创新基地、曹月红劳模助力乡村振兴基地也培养了一大批市级和县级传承人及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技能人才。
依托劳动竞赛 展现工人风采
县总工会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近年来,我们以‘徽州百工’为主题,举办了多场劳动和技能竞赛,涉及电力技术、5G应用、智慧环卫、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运营及歙砚制作、徽州剪纸、砖雕技艺等领域。”据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劳动和技能竞赛不仅吸引了本地职工的积极参与,还邀请了周边区县如杭州市建德市、滨江区等地的职工参赛。
据统计,每年,县总工会都会举办10余场各级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超过100家企事业单位、1万余名职工参加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通过劳动和技能竞赛,不仅职工的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创新热情也进一步被激发。例如,在“徽州百工”烹饪、瓷绘、品茶、旅游、数控机床等劳动和技能竞赛中,35名职工获评“技能能手”。
此外,县总工会还注重将劳动和技能竞赛与技术攻关相结合,助力形成“比学赶超帮”的新局面。“我们结合非遗项目和职工个人擅长的技术优势,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项目及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劳动和技能竞赛。”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种竞赛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升了课题破解方案的数量和质量,如此一来,产业工人的创新意向得到尊重、工作举措得到支持、技术成果得到肯定,广大职工群众参与技术攻关的热情和信心也随之被点燃。
把握工作重点 彰显改革成效
黄山明明德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县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注于轴承及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及配件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的综合型企业。作为省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试点先锋,近年来,该公司紧密围绕核心任务,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依托新时代党建引领群建工作,实现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企业发展的同步“双提升”。
据黄山明明德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产业工人队伍中人才辈出——洪学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汪笃义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模、“黄山好人”;孙新民被评为“安徽工匠”……
谈及公司产业工人队伍人才辈出的“秘诀”,黄山明明德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总结了五点经验:一是制定人才引育策略,采用“请进来、派出去、再引进来”的方式,特邀合肥工业大学教授为公司骨干提供理论培训;二是加大人才深造投入,投资超百万元教育经费,选派公司骨干赴台湾健峰学院深造,并引进高级讲师每周进行体系管理培训;三是落实技能提升举措,在人社部门的指导下,57人获得中级工证书、78人获得高级工证书、48人获得技师证书,6人被评为工程师、29 人被评为助理工程师;四是建立联合办学模式,与铜陵职业技术学校、黄山炎培职业学校合作开展多项技能课程,为公司培养高技能人才;五是取得基地建设成果,经省人社厅批准,公司已成为市级磨工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单位。
传承工匠技能 聚焦人才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近年来,歙县积极推荐产业工人申报“安徽工匠”“黄山工匠”。目前,歙县已有“安徽工匠”2 人、“黄山工匠”13 人、“歙县工匠”10 人。“这些产业工人不仅在汽车转向、金属制品、聚酯树脂、电化学工程及砚雕、砖雕、竹雕、木雕、玉雕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还通过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方式,将技艺转化为生产力。”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提供了一组数据:全县产业工人共获得发明专利 13 个、实用新型专利 75个、外观设计专利59个,这些专利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工匠的“传帮带”作用,县总工会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着力通过搭建技术平台、创建劳模创新示范平台等,打造以劳模和工匠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推动企事业单位技术进步和深化“五小”活动广泛开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五小’活动中,我们征集了39个‘五小’项目参加省、市竞赛,其中获得省级‘金点子’1个及市级‘五小’竞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优胜奖4个,我们也连续两年获得市级优秀组织奖。”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当前,歙县产业工人的地位待遇显著提升,相关制度更加完善,他们在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及群团组织中的代表性、参与度均有所增强。产业工人的发展路径也更加宽广,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得以贯通,技能评价工作得到提质扩面,用人单位的自主评价权也逐渐扩大。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资源协同、政策联动,推动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充分激发广大产业工人的创造精神和奋进力量,团结动员广大产业工人为奋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歙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郑凯 本报记者 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