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年的门槛上眺望,到处都是一片红色的海洋,氤氲着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
红春联
人靠衣妆,门靠春妆。瞧,各家各户的大门上,贴上了红彤彤的春联,红纸上跃动的黑字,如登上红梅枝头的喜鹊,喳喳喳地报喜纳福,恭贺新春。“红雨润‘三农’,‘三农’喜得三春暖;惠风拂百姓,百姓赢来百业兴”。这些朴实的字句,是对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深情歌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幸福愿景。
从远古走来,从农耕文明走来,从唐诗宋词中走来,从新时代强劲的春风中走来,春联走向庭院,走上门楣,走上居家的笑脸,红红火火,墨如珠玑。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夜之间,墙内墙外一片红,大街小巷一片红,城市乡村一片红!
红窗花
一张红纸,三折两折;一把剪刀,三裁两裁;一双巧手,三绕两绕。一朵窗花,悄然绽开。
绽开在窗户上,是新年的邮票,寄往春天和未来;绽开在玻璃上,是时代的印章,见证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绽开在私家车车门上,是幸福的二维码,载入驶向一个又一个春天的奋斗轨迹。于是,窗内窗外,室内室外,车内车外,都如春天般热烈、明媚、温暖。
火红的窗花,如腊月红梅,绽开在除夕的枝头,绽开在你我的眉梢,绽开在老百姓的心里。
红灯笼
红绸布,龙骨架,挂起一盏盏红灯笼。飘柔的金丝须,装饰了灯笼的新妆。大小不一,材质不同。或如热气球,沉稳悬停;或如丝线团,精巧玲珑。无一例外,它们都在春节集体亮相,一盏盏、一串串、一簇簇,如燃烧的火焰,映亮了农家的屋檐,映亮了庭院回廊,映亮了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吉祥安康、幸福美好。
一盏盏火红的灯笼被竹竿挑起,被弯钩提起,挂在院门两侧,垂于村道灯杆,吊于门前树梢,悬于农家小楼的阳台。一串串高悬的灯笼,如一条条火龙,挂成幸福的路标,照亮了游子的回家路,照亮了甜蜜而温馨的乡愁。
中国结
连起来、绕起来、结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紧抱团,相拥相融,谁也无法将其分开。
用祝福和喜庆编织的中国结,挂在堂屋正中,挂在四合院回廊,挂在飘窗阳台,挂在驾驶室挡风玻璃前,也挂在人们的心中。千千结千千意,经纬编织的中国结,犹如五十六个民族相互牵手,紧紧相连。它不仅是绳结,更是民族大团结、社会大和谐、家庭大团圆的象征。中国结,结出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的志气与信念,也结出共创共享幸福未来的美好愿景。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代表符号,结出了邻里和谐、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红“福”字
福“倒”福到,好运临门,喜上眉梢。方形红纸,题写“福”字,倒贴于门楣,倒贴于灶壁,倒贴于粮仓,倒贴于书房,倒贴于阳台推拉门,倒贴于飘窗玻璃,倒贴于任何一个你想倒贴的地方。
“福”字临门,临窗,似燃烧的火焰,似明媚的笑脸,似盛开的杜鹃。《韩非子·解老》曰:“全寿富贵之谓福”。祝福祈福,是新年最美好的愿景。
于是,抬头见“福”,出门见“福”,处处见“福”,人人接“福”,人人祈福,人人祝福。倒菱形“福”字,成为民俗的一大奇观,新年里,“福”来“福”往,福上加福,幸福无边。
红炭炉
炭炉摆上了大圆桌,全家人围桌而坐,把酒言欢,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炉子里炭火正旺,红红的炭火,如红红火火的日子,烤香了美食,丰富了味蕾,温暖了一家人的笑脸。
火锅里鱼头豆腐“突”得正欢,牛肉土豆冒着热气,三鲜蘑菇香味扑鼻,红泥小炭炉成为暖胃又暖心的热源。有红炉,有美味,还需要美酒。来,把酒杯摆起来,把红酒斟满,把幸福斟满。年夜饭,围炉而坐,端起红酒盏,为幸福干杯!
中国红
走在大街上,目之所及的,都是一片中国红:春联依门而立,站成一排红森林;行道树上的红丝带飘逸灵动,在风中飞翔;公园里飘扬的红旗,迎风猎猎;孩子们手中的红气球,或游走或悬停,如一条条红金鱼在花海中游弋;姑娘们身上火红的新装,如绽放的红梅,映衬着一张张俊俏秀美的脸蛋;广场上火红的腰鼓,火红的绸带,火红的绣球,还有喜庆的唢呐、腾挪的金狮、狂舞的长龙,尽情演奏春天的乐章……沉浸在这片充满欢乐气氛的红色海洋里,犹如啜饮了一杯干红,沉醉在无边的幸福里。
喜庆的中国红,吉祥的中国红,照亮了火红的日子,照亮了灿烂的笑脸,照亮了盛世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