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演员声调婉转,挥袖起舞;台下,观众注目聆听,座无虚席。近日,在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能容纳 200 多人的文化活动中心内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上演着“怀腔票友戏会”,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悦。
怀腔是清朝康熙中晚期在怀宁县本土创造与形成的戏曲腔调,被人们称之为黄梅戏的母体艺术。其形成与发展传承对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特别是研究安徽民间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2018年1月,“怀腔”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丰富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基层百姓共享非遗成果,石牌镇组织戏曲爱好者在新年里开展戏曲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石牌镇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富集,目前有非遗名录项目11项,其中省级 3 项、市级 3 项、县级 5 项。省级非遗有怀腔、怀宁中医骨伤疗法、顶雪贡糕制作技艺,市级非遗有石牌戏剧盔帽制作技艺、挂面制作技艺、石牌调(吹腔),县级非遗有民间鸟形字、民间挑花绣花织花、竹编工艺、石牌十番锣鼓、怀宁传统岳家拳等。在石牌老街泰和祥戏装盔帽社,不少游客饶有兴趣地试戴着盔帽。石牌戏剧盔帽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年近八旬的产和宝从箱子里拿出一顶顶精美绝伦的盔帽向游客介绍起来:“自清朝中期始,戏剧盔帽制作就是石牌的特色行业,盔帽制作工艺复杂精湛,因角色需要,上至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庶民百姓,都有其特色的盔帽,如九龙冠、平天冠、七凤冠、元帅盔、驸马盔等,共有100多个品种。”
盔帽制作技艺的传承仅仅是石牌镇非遗保护传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石牌镇依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实施“文化强镇”战略,始终把“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乡土文脉”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推动非遗项目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着力打造非遗产业,让非遗焕发青春活力。
春节假期,到石牌老街非遗展厅参观的年轻人非常多,店员汪志文表示,往年春节返工时大家喜欢购买各种土特产,近两年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非遗文创产品也打出了品牌,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将家乡的非遗产品带走、将非遗品牌传播出去。石牌镇大力发展“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同时将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常年组织各类非遗宣传活动,在重要节庆日举办非遗展演、非遗产品展销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喜爱非遗。
石牌镇还十分注重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和培养,通过打造非遗展厅和传习所,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艺交流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同时,积极为传承人提供政策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此外,在怀宁县实验小学和石牌镇中心学校,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开设黄梅戏、岳家拳、挑花、盔帽制作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社团,各式各样的非遗活动让非遗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
(檀志扬)